2005年2月5日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一年,也是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夺取胜利的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省委、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是11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4.9%,最终消费增长11.1%,净出口增长3.8%,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总消费的贡献率为50.9%。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568.5亿元,增长21.1%,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1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1280.4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802亿元,增长15.4%。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8%,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2%,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24.2%、植物油脂价格上涨13.4%、猪肉价格上涨32%等因素的带动。同时,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2%。此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3.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提升。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4.1点和125点,分别比上年上升4.3点和5.2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二、农 业
在“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等有利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近20年少有的好形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5万公顷,增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上升为68.5%;油料作物108.9万公顷,增加0.2万公顷,增0.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下降到11.8%;药材9.2万公顷,增6%;蔬菜96.9万公顷,减3.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1%下降到10.5%;饲料作物32.8万公顷,减8.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下降到3.6%。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1万公顷,增8%;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0.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5万公顷,增26.5%;优质玉米47万公顷,增加8.2万公顷,增21.3%;优质大豆9.2万公顷,增加1.1万公顷,增13.2%;优质油菜籽面积55.2万公顷,增加4.5万公顷,增8.9%。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比上年增4.5%;油菜籽产量165万吨,增5.8%,创历史新高;烤烟产量9.4万吨,增13.9%;棉花产量3.3万吨,增30.5%;麻类作物产量5.3万吨,增6.1%;茶叶产量9.9万吨,增37.5%;水果产量507.3万吨,增9.1%;药材产量31万吨,增19.8%;蔬菜产量2616.5万吨,减0.8%;甘蔗产量146.1万吨,减14.3%。
畜牧业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增多。全年出栏肉猪8060.3万头,增加570万头,增长7.6%,牛、羊、家禽和兔增长幅度均达到7.8%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863.5万吨,增加68.2万吨,增长8.6%。其中,猪肉产量597.1万吨,增加42.7万吨,增长7.7%。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9.7%下降到69.2%。禽肉产量170万吨,增加15.5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4%上升为19.7%。禽蛋产量145.4万吨,增长8.9%;牛奶产量52万吨,增长14.4%;蚕茧产量9.8万吨,增长5.9%。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9.5万公顷,增长6%;水产品产量85万吨,增长11.3%。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成片造林40.1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5万公顷。2004年末,全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115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8个,保护区面积74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4%,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乔、灌、草植物和动物得到进一步保护,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7.9%,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0.5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08.6万千瓦,增长6.2%;农村用电量107.8亿千瓦小时,增长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的困难,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165.2亿元,增长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8.2%。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21.4%;重工业增加值1024.5亿元,增长28.3%。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19.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770.8亿元,增长52.5%。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17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9%,增长32.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9亿元,下降4.6%;机械冶金业增加值463.4亿元,增长43.5%;医药化工增加值209.7亿元,增长31.9%;饮料食品工业增加值338.5亿元,增长31.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5.7亿元,增长8.3%;完成新产品产值624.5亿元,增长28.1%。
在统计的92种重点产品中,有78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4.8%。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厚钢板、镍、铝、胶印书刊纸、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等11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50%,中成药增长27.4%,原煤增长26.4%,成品钢材增长21.5%,钢增长18.6%,发电量增长13.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269.6亿元,增长41.7%;亏损企业亏损额69.5亿元,增亏84.1%;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0.1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85.6亿元,增长2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4,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3.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42.7亿元,增长31.5%;实现利税475.2亿元,增长24.7%。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786个,比上年增加283个。其中,亏损企业629个,增加82个。实现利税总额74.8亿元,增长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437万平方米,增加87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123万平方米,增加33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城镇投资2377.8亿元,增长27.5%。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289.1亿元,增长31.6%;更新改造投资528.5亿元,增长43.2%;房地产开发投资510.1亿元,增长13.1%。城镇非国有投资1352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1.9%提高到56.9%,增长39.8%。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力投资254.6亿元,增长90.6%;石油工业投资51.1亿元,增长96.5%;煤炭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1.1倍;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24.7亿元,增长8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63.3亿元,增长60.2%。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投资119.9亿元,增长9.5%,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0380个,比上年增加166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478.4亿元,增加1565.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7180个,增加113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31.8亿元,增加684.8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53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3.4%,新增固定资产743.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4.3%。实施“4433”工程,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大竹至重庆界、南充至广安、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金筠铁路等建成通车。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58公里。攀钢集团冷轧厂增建2号镀锌铝生产线、泸天化集团公司合成氨节能增产和尿素扩能技改项目、四川美丰尿素项目、四川和邦纯碱工程、韩国汇维仕公司涤纶短纤项目和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成都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建成通车、成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攀枝花、自贡、南充、广元、内江、乐山等一大批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
在住房、汽车、餐饮、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1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0.1亿元,增长12.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53.9亿元,增长15.4%。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9.9%和30.1%。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34.1亿元,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311.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436.3亿元,增长24.9%。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全年汽车类市场零售额42.1亿元,增长0.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品零售额44.3亿元,增长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全年组织了赴美国、新西兰、韩国和欧洲的考察暨招商引资活动,率团参加“四川——澳门合作发展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和“泛珠江三角合作论坛”,举办了西博会等活动,加强了省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8.1%。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436个,合同金额1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9亿美元;外派劳务12173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80亿元,增长57.4%。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68.7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4.2%;进口28.9亿美元,增长19.1%。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0.7亿美元,增长43%;加工贸易出口8.3亿美元,下降21.1%。国有企业出口22.7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57%,增长9.2%;集体、私营企业分别出口3亿美元和8.7亿美元,增长37.2%和85.2%。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快于工业品,机电产品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8亿美元,增长4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3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1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867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72亿吨公里,增长6.9%;铁路506.4亿吨公里,增长9.5%;航空2.7亿吨公里,增长23.6%。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17亿人公里,增长9.2%;铁路124亿人公里,增长17.6%;航空142亿人公里,增长37.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2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17.4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25万路,达到52.6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646万门,达到3401万门。互联网络注册户数254万户,增长2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36.1亿元,增长28.7%。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369.9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011.4万户,农话用户358.5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514.6万户,增长21.9%。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3.7%。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7%。
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566.2亿元,增长34.6%。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倍,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长93.1%;接待国内游客11425.6万人次,增长36%,国内旅游收入542.3亿元,增长32.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7.5亿元,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78.9亿元,增加356.5亿元,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6475.9亿元,增加634.4亿元,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081.7亿元,增加105.7亿元,增长3.4%;中长期贷款余额2691.9亿元,增加389亿元,增长18.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223.2亿元,现金支出19136.5亿元,现金净回笼86.7亿元。
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8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5家,2004年发行新股3家,全年共筹集资金11亿元。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财产险收入45.3亿元,增长17.8%;人身险收入114.3亿元,增长8.7%。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42.3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4.4亿元,增长29.9%,人身险赔付金额17.9亿元,增长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和“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总体思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3万所,在校学生1846.9万人,教职工8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8.5万人。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普通高校68所,招生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63.7万人,增长24.3%,毕业生10.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6万人,增长19.8%,在校研究生4.2万人,毕业研究生6684人。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150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6.2%。全年全省小学2.2万所,招生116.9万人,在校小学生736.6万人,减少18.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中学4965所,招生169.6万人,在校学生490.9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学校660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5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在校学生60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2所,在校学生20.5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10.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305.5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55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4.3万人。
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重点围绕科技服务“三农”问题、良种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开展工作,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R&D经费投入95亿元,占GDP的1.45%。
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服务“三农”取得成效。以“粮食丰产”和“星火富民”两大科技工程统揽农村科技工作,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达1100余万亩,孵化培养重点农业科技企业100多家,落实科技帮扶户达到10580户,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114个。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新型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累计培训农业人员19万余人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16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4家。全省有两院院士54名,56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2.2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537项,22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46项。1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7260件,专利授权4430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898项,新增产值151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47件,审理结案138件,结案率93.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川剧《巴山秀才》和诗乐舞《大唐华章》双双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194个,公共图书馆137个,博物馆55个。全年摄制电视剧21部,电影故事片6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108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5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6.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有线电视用户954.8万户,比上年增加62.1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134种,出版量13.4亿份;杂志出版338种,出版量5960万册;图书出版3668种,出版量20181万册;出版音像制品640种,电子出版物180种。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0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约41.8万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省加快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172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4002个,床位17.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5.8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2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434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1个、县城7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491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8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圆满完成亚洲杯足球赛(成都赛区)、亚洲杯跳水赛、国际体育舞蹈比赛等33项国际及全国单项比赛的承办工作。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2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3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2枚、银牌8枚、铜牌10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6.2亿元,共筹集公益金6700万元。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工程,全省共投入1378万元对29个新建体育场馆设施和26个维修改造体育项目实施补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全年加大了对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三江”治污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5617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5个,环境监测人员1858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976个,完成投资15.4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28项,完成投资2.3亿元。烟尘控制区186个,面积1095.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95个,面积728.3平方公里。
狠抓“三区、一镇、一小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31个,面积761.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5个、省级40个,其中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批准、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全省批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试点单位50个。
十二、人 口
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以下。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8.8万人,人口出生率9.1‰,比上年低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4.6万人,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2.8‰,比上年低0.3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4.2万人,年末总人口8724.6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人均消费性支出6371.1元,增长10.6%。其中,用于食品、交通与通信、杂项商品与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食品支出增长14.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1.1%;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4.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6.2%。
农民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872.5元,增加106.8元,增长13.9%;家庭经营收入1586.2元,增加239.1元,增长17.8%;财产转移性收入121.5元,增加4.5元,增长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0.9元,增长15.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8.8%,交通通讯支出增长21.3%。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19.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460.3亿元,增长1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559.2亿元,增长17%。
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4万人,下降0.9%。其中,国有单位减少9万人,集体单位减少4.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3.4万人,登记失业率4.4%。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51.5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0.2亿元。全年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筹集资金4.3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8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8亿元。全年为221.4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8.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456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742个,社区服务中心420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4.6亿元,为省本级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285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223.4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29.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30.7亿元,征缴率94.5%。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98.6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7.7亿元,征缴率92.7%。全年为22.7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9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87.3万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4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44.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4%;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初步核算,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79.2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3.0%下降到11.2%;第二产业增加值141.1亿元,增长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5.1%提高到5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1.9%降到29.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5:35调整为30:37:33。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27.2万吨,增长2.3%。猪牛羊肉产量62.4万吨,增长8.6%。年末大牲畜存栏714.6万头,增长1.5%;生猪存栏523.8万头,增长2.0%;羊存栏830.2万只,增长3.8%。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4.2亿元,增长25.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68.5亿元,增长37.1%。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4亿元,增长34.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4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465公里。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亿元,增长16.8%;公网电话用户达70.9万户,增长16.9%,移动电话用户新增11.8万户,达到63.4万户,增长22.8%;全年接待游客997.5万人次,增长69.7%;实现旅游总收入62.8亿元,增长89.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1亿美元,增长2.9倍。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亿元,增长2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4亿元,增长15.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63元,增长10.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增长18.5%。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