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0422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前进的第一年,也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面对美伊战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经受住了突如其来非典疫情的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关于“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的战略决策,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5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8.6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266.1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061.6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0%58.5%31.5%。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6.0%,最终消费增长9.0%,净出口增长19.0%,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总消费的贡献率为45.4%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1.1:40.6:38.3调整为20.7:41.5:37.8,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0.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012.4亿元,增长18.5%,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1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965.4亿元,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673.9亿元,增长14.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7%,主要是由于植物油脂价格上涨12.6%、鲜菜价格上涨30.0%等因素的带动。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8%。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7%。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

  房地产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1.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6.6%,房屋租赁价格下降2.5%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达到119.8点,分别比上年上升2.5点和1.7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体制性障碍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农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3.8万公顷,减5.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8%下降到67.0%;油料作物108.7万公顷,增加3.8万公顷,增3.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2%上升为12.0%;药材8.7万公顷,增19.5%;蔬菜、瓜果类105.3万公顷,增1.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1%上升为11.6%;饲料作物36.1万公顷,增4.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7%上升为4.0%。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13.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3万公顷,增4.9%;优质小麦播种面积39.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3万公顷,增22.5%;优质玉米38.8万公顷,增加17.8万公顷,增85.2%;优质大豆8.1万公顷,增30.1%;优质油菜籽面积50.7万公顷,增加10.7万公顷,增26.7%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183.3万吨,比上年减2.8%;甘蔗产量170.5万吨,减0.4%;烤烟产量8.2万吨,减6.9%;油菜籽产量155.9万吨,增产11.1万吨,增7.7%,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2.5万吨,增7.5%;麻类作物产量5.0万吨,增12.3%;茶叶产量8.3万吨,增31.5%;水果产量455.7万吨,增7.0%;蔬菜产量2638.3万吨,增2.8%;药材产量25.9万吨,增52.5%

  畜牧业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增多。全年出栏肉猪7458.5万头,增加367.7万头,增长5.2%,羊和家禽增长幅度均达到一成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790.8万吨,增加55.0万吨,增长7.5%。其中,猪肉产量551.0万吨,增加28.8万吨,增长5.5%。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71%下降到69.7%,降低1.3个百分点。禽蛋产量132.3万吨,增长9.3%;牛奶产量44.7万吨,增长14.9%;水产品产量72万吨,增长11.0%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成片造林70.4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7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4%8.8%2003年末,我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108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5个,保护区面积721.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50.4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89.7万千瓦,增长4.8%;农村用电量100.9亿千瓦小时,增长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努力克服非典、电力和运输紧张等困难,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771.4亿元,增长1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1%提高到45.7%。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427.4亿元,增长19.6%;重工业增加值728.6亿元,增长24.1%。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623.7亿元,增长16.0%;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532.3亿元,增长26.0%。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1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5%,增长22.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9.5%;机械冶金业增加值311.8亿元,增长24.2%;医药化工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22.3%;饮料食品工业增加值247.7亿元,增长2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0.2亿元,增长21.5%;完成新产品产值499.5亿元,增长27.5%

  在统计的92种重点产品中,有75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1%。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电石、聚酯、鲜冻禽肉、乳制品、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等8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50%,原煤增长15.6%,水泥增长13.1%,成品钢材增长7.9%,发电量增长15.2%,中成药增长38.0%,钢增长13.8%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189.1亿元,增长33.4%;亏损企业亏损额26.3亿元,下降7.3%;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162.8亿元,增长4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81亿元,增长40.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23.7点,比上年提高12.8点;总资产贡献率8.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次,比上年加快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45.6亿元,增长23.7%;实现利税385.9亿元,增长29.1%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521个,比上年增加46个。其中,亏损企业552个,减少6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56209个,增加1321个。实现利税总额69.2亿元,增长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25.3万平方米,增加422.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978.8万平方米,增加487.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房地产投资及工业投资强劲增长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1817.1亿元,增长25.1%。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979.6亿元,增长16.9%;更新改造投资369.1亿元,增长43.4%;房地产开发投资449.3亿元,增长30.4%

  在国有和其他经济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原材料和轻纺工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1.6亿元,增长35.6%。原材料工业投资154.2亿元,增长79.8%,其中冶金工业投资63.7亿元,增长90.5%;有色工业投资31.4亿元,增长144.2%。轻纺工业投资123.1亿元,增长61.6%,其中轻工业投资112亿元,增长63.9%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8742个,比上年增加1489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13亿元,增加1482.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6070个,增加145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847.1亿元,增加701.9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93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5.0%,新增固定资产743.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5.1%。其中,三州4276公里通县油路已建成通车,攀枝花和九寨黄龙民用机场已竣工通航,成都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工程、九寨天堂国际会议中心竣工,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一期工程50.1万平方米已建成交付使用,武胜桐子壕航电工程已建成投产,攀钢(集团)连铸技改工程竣工投产,宜宾五粮液集团扩建工程主体车间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大桥水库灌区一期、西昌至攀枝花和南充至广安高速公路等在建大中型项目进展顺利。瀑布沟电站、溪洛渡电站、升钟水库二期工程、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500公里,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五、国内贸易

  受非典的影响,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增幅曾一度回落,但随着非典不利因素的消除,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正常,全年总体上仍然保持了稳中趋旺的局面。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1.1亿元,增长10.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04.2亿元,增长12.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6.9亿元,增长9.2%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0%,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0.5%13.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21.5亿元,增长12.4%。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274.8亿元,增长17.9%。餐饮业零售额349.4亿元,增长15.4%。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全年汽车类市场零售额42.0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品零售额40.6亿元,增长12.2%

  六、对外经济

  全年成功组织了赴东部沿海五省市的考察暨招商引资活动和“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举办了西博会、服博会、亚洲邮展等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8亿美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5%。英特尔、汇维仕、安盟等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落户四川。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55个,合同金额1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3亿美元;外派劳务7018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05亿元,增长63.9%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6.4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出口32.1亿美元,增长18.5%;进口24.3亿美元,增长38.1%。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21.5亿美元,增长25.7%;加工贸易出口9.9亿美元,增长7.5%。国有企业出口20.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64.8%,增长4.0%;集体、民营企业分别出口2.2亿美元和4.7亿美元,分别增长29.4%1倍。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2.7%,增长7.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28.9%,增长4.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032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240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17.0亿吨公里,下降10.3%;铁路461.1亿吨公里,增长4.2%;航空2.2亿吨公里,下降0.6%。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408.1亿人公里,下降10.1%;铁路105.4亿人公里,下降6.5%;航空104.1亿人公里,增长4.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0.3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14.6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1.2万路,达到48.7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37.7万门,达到1362.1万门。互联网络注册户数153.4万户,增长6.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61.2亿元,增长23.4%。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121.7万户。其中,市话用户815.0万户,农话用户306.7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242.9万户,增长44.2%。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28.1%。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3.3%

  旅游业全面恢复发展。针对受非典影响,去年二季度全省旅游大幅下滑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阶段性扶持政策和集中搞好峨眉“天下第一山”、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4%,外汇收入1.5亿美元,下降25.3%;接待国内游客8403.5万人次,增长16.4%,国内旅游收入408.4亿元,增长12.3%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3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9.5亿元,增长1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016.9亿元,增加354.2亿元,增长21.2%。各项贷款余额5910.6亿元,增加761.2亿元,增长14.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045.3亿元,增加262.1亿元,增长8.9%;中长期贷款余额2298.8亿元,增加428.7亿元,增长23.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6860.4亿元,现金支出16843.2亿元,货币净回笼17.2亿元。

  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68家,其中发行H4家,发行A65家,2003年发行新股1家,全年共筹集资金22.9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提高。全年保费总收入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财产险收入38.4亿元,增长18.5%;人身险收入105.2亿元,增长40.7%。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33.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8.8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4.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学年初,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9万所,在校学生1840.9万人,教职工8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6.8万人。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普通高校62所,招生18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1%,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校本(专)科学生51.3万人,增长24.0%,毕业生7.4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29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3648人,增长35.7%,在校研究生32171人,毕业研究生5128人。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143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5%。年末174个县(市、区)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扫盲人口覆盖率99.9%。全省小学2.5万所,招生122.4万人,在校小学生755.4万人,减少23.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0.4%,下降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5000所,招生174.7万人,在校学生481.1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学校404所(不含技工校),招生18.7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在校学生43.7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6所,在校学生19.9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6.9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3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14.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314.5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66万人,获得研究生、本(专)科文凭4万人。

  “科教兴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全年重点围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开展工作。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R&D经费投入68.5亿元,相当于GDP1.3%;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4.0亿元,相当于GDP3.2%

  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获得26项国家各类专项科技计划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展开,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试点。“一号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完成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器建设进展良好,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2家,其中高新区内企业90家。

  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农村科技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全年狠抓种子工程、生物技术工程、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与绿色食品、奶业发展等五大科技专项,共培育审定农畜新品种114个,其中主要粮食新品种53个,主要经济作物新品种59个,畜禽新品种2个;加快15个农业科技园建设,核心面积达5.2万亩;重点培育星火龙头企业5个。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建设完成了1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7个中医药研究中心建设全面展开,中医药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1个新药获国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经费支持。

  继续实施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阿坝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重建等3项重大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新建试验区、示范区面积近万亩。水污染治理与烟气脱硫专项进展顺利,取得一系列实用技术成果并得到示范推广和产业化。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2.8亿元。23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53项。

  全年共申请专利7443件,专利授权4051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781项,新增产值127.9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55件,审理结案138件,结案率8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川剧《巴山秀才》和木偶剧《三星金沙之谜》分别获全国戏曲奖金奖和杂技“金狮奖”金奖等多项大奖。2003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8个,文化馆185个,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52个。全年摄制电视剧23部,电影故事片1部,新创重点剧()5台。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2003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106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5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058座,其中,1000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有线电视用户882.4万户,比上年增加51.2万户。卫星地面站99138座,比上年增加23358座。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97种,出版量13.6亿份;杂志出版345种,出版量4500万册;图书出版4150种,出版量20840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35种,电子出版物170种。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39个,其中专门档案馆18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9.5万卷。

  针对非典后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全省新增1亿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2003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8105个,床位18.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9.0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2万人,注册护士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4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1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0.5万人,注册护士0.3万人;乡镇卫生院625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3.8万人,注册护士1.0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2个、县城3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646个,其中省级卫生村81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圆满完成全国拳击冠军赛、足球及篮球甲级联赛、城运会5项预赛等20余项全国比赛任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4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1枚;获全国比赛金牌27枚、银牌45枚、铜牌45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9.4亿元,共筹集公益金7974万元。使用体彩公益金建设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扶持老少边穷地区体育设施建设专项工程2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全年开展了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治理整顿工作,“三江”治污取得较大进展。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其中,绵阳市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572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8个,环境监测人员1850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28个,完成投资7.7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45项,完成投资12.2亿元。烟尘控制区151个,面积1007.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93个,面积752.1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叙永画稿溪、长宁竹海、甘孜察青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年新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20个,面积695.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3%。生态示范区64个,面积1272.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6.2%。其中,雅安市、九寨沟县、江油市、泸州江阳区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十二、人 

  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4‰以下。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9.7万人,人口出生率9.2‰,比上年低1.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2.6万人,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3.1‰,比上年低0.8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7.1万人,年末总人口8700.4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300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增长6.5%;人均消费性支出5759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居住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38.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9.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10.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10.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比上年增收122.2元,增长5.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收54.4元,增长7.6%;家庭经营增收50.5元,增长3.9%;财产转移性增收17.3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47元,增长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8%,与上年持平。

  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33.8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291.9亿元,同比增长21.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041.9亿元,同比增长17.0%

  全省年末城乡从业人员46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9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增长2.3%。其中,国有单位减少2万人,集体单位减少4.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7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3.1万人,登记失业率4.5%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46.3万人,共下拨城市“低保”资金9.0亿元。全年共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8.6亿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4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3.8亿元。全年为187.6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9.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337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26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44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2.9亿元,为省本级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71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617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18.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02亿元,征缴率95.1%。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00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7.1亿元,征缴率93.5%。全年为22.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市、区)179个,占99.4%,参保人数53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6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65万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3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3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4%;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初步核算,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08亿元,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5亿元,增长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2.8%提高到13.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2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2.2%提高到5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1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5.0%回落到31.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1:33.0:34.9调整为30:35:3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00.1个百分点。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22.2万吨,增长0.6%。猪牛羊肉产量56.9万吨,增长10.1%。年末大牲畜存栏703.3万头,增长1.9%;生猪存栏511.9万头,增长2.8%;羊存栏799.5万只,增长2.9%

   工业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0.6亿元,增长18.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23.4%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和旅游业平稳增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4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115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9亿元,增长33.9%;实现邮电业务收入9.3亿元,增长12.6%;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9万户,达到51.3万户,增长21.0%;接待游客546.1万人次,增长2.6%;旅游总收入32亿元,增长2.1%

  消费品零售市场稳中有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亿元,增长15.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0亿元,增长16.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46元,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39元,比上年增加141元,增长9.4%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4》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11日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

  3、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