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5-28

  四川省统计局

  2003年2月17日

  2002年,省委、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提高是2002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6亿元,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1%提高到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982.4亿元,增长1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2.8%提高到54.6%;第三产业增加值1865.1亿元,增长1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1.1%回落到35.4%。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的贡献率为51.7%,总消费的贡献率为48.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2.2:39.7:38.1调整为21.1:40.6:38.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9和0.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5%,农村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1.0%,农村下降0.2%。全省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1%。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0%,生活资料价格下降2.9%。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8%。

  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平稳上涨,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3.3%,房屋租赁价格微降0.4%。

  经济日趋景气,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持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平均水平达到117.3点,比上年上升5.7点;企业景气指数的平均水平达到118.1点,比上年上升8.7点。

  二、农  业

  2002年,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20.1万公顷的情况下,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大灾之年后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5.4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275.2万吨,比上年增产7.2%;油菜籽产量144.8万吨,增产8.3%;甘蔗产量171.2万吨,增产10.0%;烤烟产量8.8万吨,增产35.1%;棉花产量2.4万吨,减产20.8%;麻类作物产量4.5万吨,增产13.5%;茶叶产量6.0万吨,增长2.2%;水果产量410.6万吨,增长13.5%。

  生猪生产稳定,草食牲畜和家禽快速发展,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724.1万吨,增长6.4%;禽肉产量135.5万吨,增长11.1%;禽蛋产量117.2万吨,增长7.8%;牛奶产量37.4万吨,增长13.4%;水产品产量65.1万吨,增长14.0%。

  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国际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70多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以上;小麦良种推广面积127.7万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9.1%;“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籽种植面积40万公顷,占油菜籽种植面积的51.5%。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自然生态得到较好保护。全年成片造林66.3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2.0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8.3%和94.4%。2002年末,我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90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36个,保护区面积6062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积极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加紧修复水毁工程,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万公顷,累计有效灌溉面积250.3万公顷,比上年扩大0.7%。全省第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65.7亿元,累计建成35千伏变电站60座163.1兆伏安,线路1450公里,10千伏线路26069公里,低压线路118598公里,户表改造745万户,全省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可望在2003年实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06.4万千瓦,增长4.1%。农村用电量93.0亿千瓦小时,增长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省工业在抓好“五个一批”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突破,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信息产业列为全省“一号工程”的战略措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年末有54户重点优势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64户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87.6亿元,增长20.5%;重工业增加值527.8亿元,增长14.4%。水电、医药化工等五大工业支柱完成工业增加值67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4.3%,增长17.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27.8%;机械冶金业增加值226.8亿元,增长15.1%;医药化工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13.4%;饮料食品工业增加值194.6亿元,增长14.2%;水电业增加值54.3亿元,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长虹彩电年出口近400万台的带动下,实现出口交货值184.9亿元,增长59.5%;完成新产品产值432.1亿元,增长62.2%。

  在统计的94种重点产品中,有75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79.8%。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线材、十种有色金属、铝、锌、乳制品、彩电、发电设备、工业锅炉、汽车、电线和半导体分立器件等11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40%、原煤增长24.0%、平板玻璃增长23.1%、水泥增长19.5%、成品钢材增长19.3%、发电量增长18.7%、化肥增长16.8%、中成药增长14.7%、钢增长12.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实现利税300.8亿元,增长21.0%,其中,实现税金188.1亿元,增长11.6%;盈利企业盈利额137.7亿元,增长16.0%;亏损企业亏损额25.0亿元,下降35.2%;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112.7亿元,增长40.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58.2亿元,增长43.2%。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0.9点,比上年提高10.7点;总资产贡献率7.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1%,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3次,比上年加快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073个,比上年减少52个。其中,亏损企业449个,减少109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50031个,增加1709个。实现利税总额50.0亿元,增长2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692.8万平方米,增加1311.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510.2万平方米,增加480.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和房地产投资强劲增长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1452.8亿元,增长19.3%。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838.1亿元,增长13.1%;更新改造投资257.5亿元,增长30.2%;房地产开发投资345.0亿元,增长28.6%。

  农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国有和其他经济投资中(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农业投资29.4亿元,增长36.9%;制造业投资256.5亿元,增长42.9%;其中,机械工业投资46.1亿元,增长38.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26.2亿元,增长35.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138.3亿元,增长16.2%,其中,电力投资122亿元,增长21.0%。

  成南、绵广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500公里,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当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总长4500公里的民族地区通县油路工程路基工程已完成,铺筑路面2500公里;建成了兰成渝输油大管道,年输成品油500万吨;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福堂水电站、南桠河一期水电站及送出工程、南广高速公路、东电公司大型水电设备扩建工程、攀枝花民用机场、九寨黄龙机场等重点工程正抓紧施工;大型水电项目瀑布沟水电站和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展开。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7253个,比上年减少17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430.2亿元,增加154.3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4614个,增加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45.1亿元,增加399.6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42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7.3%,新增固定资产663.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0.5%。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总体稳定,局部活跃,启动了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1亿元,增长10.1%。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74.6亿元,增长10.6%;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75.5亿元,增长9.6%。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4%,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2.4%和29.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08.6亿元,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228.4亿元,增长19.7%;餐饮业零售额296.7亿元,增长13.2%。

  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全年成交额为1312亿元,增长6.9%。

  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由于信贷消费的推行,有效刺激了房产和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住房类零售额大幅增长,成为2002年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全年汽车类市场零售额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居民购买住房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同时,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零售额36.2亿元,增长20.3%。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显著增长。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4.7亿美元,增长44.2%。其中,出口27.1亿美元,增长71.3%;进口17.6亿美元,增长15.9%。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2.6%;加工贸易出口9.7亿美元,增长2.5倍。国有企业出口19.9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73.4%,增长68.3%;集体、民营企业分别出口1.7亿美元和2.2亿美元,分别增长68.4%和3.1倍。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6.9%,增长2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32.8%,增长3.5倍。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年末在川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达74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6亿美元,增长13.3%。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42个,合同金额7.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9亿美元;外派劳务9873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86.1亿元,增长4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48.8亿元,增长9.8%。

  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多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9890公里。全省14个市有高速公路与成都直接连接,初步形成全省高速公路主骨架。年末铁路通车里程达2231.8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242.6亿吨公里,增长3.3%;铁路443.7亿吨公里,增长11.0%;航空2.5亿吨公里,增长16.4%。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453.8亿人公里,增长6.0%;铁路112.7亿人公里,增长8.8%;航空114.5亿人公里,增长18.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增光缆4.0万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14.6万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32.8万路,达到47.5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274.0万门,达到1286.9万门。互联网络注册户数143.7万户,增长14.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3.9亿元,增长15.2%。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886.0万户。其中,市话用户423.2万户,农话用户462.8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937.6万户,增长58.4%。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21.9%。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1.7%。

  旅游业蓬勃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外汇收入2亿美元,增长20.7%;接待国内游客7217.9万人次,增长13.9%,国内旅游收入363.6亿元,增长21.1%。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75.0亿元,同比增加819.8亿元,增长15.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64.4亿元,同比增加111.2亿元,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5158.8亿元,同比增加636.3亿元,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94.9亿元,同比增加250.8亿元,增长9.9%;中长期贷款余额1863亿元,同比增加313.2亿元,增长20.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712.5亿元,现金支出14686.3亿元,货币净回笼26.2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提高。全年保费总收入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其中,财产险收入32.4亿元,增长13.7%;寿险收入74.8亿元,增长60.8%。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9.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7.0亿元,赔付率52.3%,下降2.6个百分点。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地方普通高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2002年,高考录取率达72.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普通高校59所,招生数15.3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41.2万人,增长30.2%,毕业生5.2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29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0058人,增长32.5%,在校研究生23701人,毕业研究生3634人。

  2002学年初,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7.5万所,在校学生2076.4万人,教职工8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5.7万人。

  全省小学2.6万所,招生132.0万人,在校小学生778.5万人,减少16.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0.6%,上升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5093所,招生171.7万人,在校学生456.8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学校441所(不含技工校),招生17.6万人,在校学生38.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0.0%。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34所,在校学生18.7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5.8万人,增长15.9%;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8.2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1.2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20.7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649.9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41.2万人,获得本(专)科文凭3.2万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新成绩。138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4.5%;170个县(市、区)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扫盲人口覆盖率98.6%。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内地学校和民族地区学校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1512对。大专院校和重点中学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33对。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全年重点实施了动植物优良品种、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集成电路与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商务、电动汽车与磁悬浮列车、新材料、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水污染治理与烟气脱硫等13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82家;高新技术总产值680亿元,创利税110亿元。建立市州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1家,县级中心110家。全年安排火炬计划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26项。

  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全年共培育审定农畜新品种86个,其中,主要粮食新品种51个,主要经济作物新品种33个,畜禽新品种2个;加快14个农业科技园建设;培育星火龙头企业10个,7个市县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密集区;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面积3.2万亩,辐射面积94万亩,带动农户16万余户。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抓住“2002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在成都召开的机遇,围绕“一园四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引导,重点抓研究开发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推动了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继续抓好实施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阿坝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重建”3项重大生态重建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示范面积达31500亩,示范区内林木、果树、牧草等成活率明显提高,达80%。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技术交易合同金额16亿元。20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45项。

  全年共申请专利5992件,专利授权3403件,其中,新增实施专利技术652项,新增产值101.2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27件,审理结案127件,结案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工作突出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川剧节暨振兴川剧20周年系列活动。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公共图书馆130个,文化馆174个,博物馆52个。

  档案馆(室)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省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18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13.6万卷。12个综合档案馆、909个机关档案室通过等级评审。

  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片)精品力作。全年摄制电视剧25部,电影故事片2部,新创重点剧(节)目40余台。其中,戏曲电视连续剧《新乔老爷奇遇》和长篇电视剧《淘金记》分别获第21届“飞天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2002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0座,节目87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节目56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432座,其中,1000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有线电视用户802.3万户,比上年增加72.6万户。卫星地面站63161座,比上年增加9234座。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全年全省报纸出版97种,出版量14.5亿份;杂志出版335种,出版量5350万册;图书出版3650种,出版量25180万册;出版音像制品380种,电子出版物70 种。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8204个,床位1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7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9万人,注册护士6.0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4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0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0.4万人,注册护士0.3万人;乡镇卫生院6260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3.7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县城2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565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0个。

  成功举办了第九届省运会,《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继续推广实施,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运动积极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路径466条,当年新建142条,全民健身工程20个。“全民健身活动周”广泛开展,参与活动人数达300万人以上。

  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5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7枚,铜牌5枚;获全国比赛金牌31枚,银牌35枚,铜牌33枚。继续在全省大、中、小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提高到98.9%。体育彩票销售量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年体彩销售额97359.2万元,共筹集公益金9054.4万元。全年省本级体彩公益金对《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的总投入达807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554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31个,环境监测人员2085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20个,完成投资2.4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21项,完成投资29.7亿元。烟尘控制区149个,面积862.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70个,面积557.3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自然保护区104个(当年新建7个),面积65240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3个。

  十二、人口

  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4‰以下。据200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90.4万人,人口出生率10.4‰,比上年低0.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6.7万人,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3.9‰,比上年低0.5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33.7万人,年末总人口8673.3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33亿元,增长8.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000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1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0.0%;人均消费性支出541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9.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9.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教育消费占8.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用品及其他消费占32.9%,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 元,比上年增收121元,增长6.1%。其中,工资性收入增收60元,增长9.1%;家庭经营增收65元,增长5.2%;财产转移性减收4元,减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2元,增长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9%。

  200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66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066.4亿元,同比增长26.9%;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599.5亿元,同比增长13.9%。

  全省年末城乡从业人员46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增长0.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7万人,下降1.4%。其中,国有单位减少20万人,集体单位减少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76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5万人。2002年,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44.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3.8万人,登记失业率4.5%。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老龄事业稳步发展,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低保”扩面工作。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44.1万人,共下拨城市“低保”资金5.7亿元。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672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29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79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236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500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省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1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2.9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87.5亿元,征缴率94.8%,征缴失业保险费6.8亿元,征缴率93.0%。全年为22.1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市、区)170个,占93.4%,参保人数48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6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66.3万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2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4.7亿元,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92.2亿元,增长1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贡献率分别为52.2%和35.0%。民族地区经济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1:33.0:34.9,首次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一产业比重,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0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215.7万吨,下降2.9%;猪牛羊肉产量50.0万吨,增长11.7%;年末大牲畜存栏687.7万头,增长2.1%;生猪存栏481.4万头,增长3.3%;羊存栏764.9万只,增长1.5%。

  工业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增长11.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9%。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和出口外销成绩突出,邮电通讯和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2亿元,增长37.7%;协议引进资金109.4亿元,增长64.6%,实际到位资金29.1亿元,增长16.1%;全年实现外销1804万美元,增长43.1%;实现邮电业务收入7.2亿元,增长29.7%,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7万户,达到40.8万户,增长40.2%;接待游客48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7亿元,净增4.4亿元,增长17.9%。

  消费品零售市场增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亿元,增长13.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5.2亿元,增长13.8%;餐饮业11.5亿元,增长3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9亿元,增长16.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4.3亿元,增长10.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703元,人均增加1516元,增长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2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增长9.4%。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3》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