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06-06-11 来源: 【字体:

关键词: - 收起文档属性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山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06-06-11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等困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创近19年来最高水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生产总值2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400.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832.2亿元,增长8.6%。200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02元,比上年增加1256元,增长12.4%。

1    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创1985年以来最高水平

增长速度(%)

 

绝对量(亿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其中城市上升1.6%,农村上升2.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1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7.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2.9%,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总水平分别上升2.8%和0.5%,土地交易价格总水平上升8.6%。

1    2003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上年价格=100

    

全 省

城 市

农 村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烟酒及用品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8

104.7

100.7

97.5

98.8

99.0

98.2

100.4

106.7

101.6

104.9

101.2

96.6

98.8

98.1

98.3

100.1

106.6

102.5

104.5

99.7

99.6

98.5

101.1

98.1

101.2

106.9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69.44万人,比上年增加66.1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56.63万人,增加53.6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12.81万人,增加12.5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4:25:3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33.6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77.37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49.07千公顷,减少80.26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084.57千公顷,减少97.11千公顷。全省棉花种植面积91.4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9.1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78.54千公顷,增加7.57千公顷。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7:23调整为76:24。

    主要农作物增产。2003年,是近年农业气候条件较好的一年,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田间管理加强,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长。全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958.87万吨,比上年增加33.33万吨,增长3.6%。

2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万吨)

比上年增

(%)

        

       

       

        

        

        

        

        

958.87

259.29

699.58

36.37

9.17

11.36

1033.81

235.43

 

3.6

5.7

2.9

-5.3

22.8

-38.5

-3.6

6.4

 

 

    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507.67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76.04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4.39千公顷。全年全省退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完成340.06千公顷。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牛奶产量继续强劲增长。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6.94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9.21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50.35万吨,增长10.3%;牛奶产量53.24万吨,增长19.1%,增幅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年末大牲畜存栏314.37万头,比上年增长2.5%;猪存栏552.91万头,增长2.6%;羊存栏1188.15万只,增长3.5%。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200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11万吨,比上年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产销衔接进一步向好。市场需求旺盛和一大批调产项目投产达效,带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2003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增幅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358.67亿元,增长31.2%,增幅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9%,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3     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增加值

(亿元)

比上年增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轻工业

    重工业

  2.中央企业  

    地方企业

      省属企业

      省属以下企业

882.18

70.11

812.07

167.68

714.51

250.74

463.77

 

24.2

17.1

25.1

12.1

26.5

28.2

26.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97亿元,增长16.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19.9%;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0.1亿元,增长25.8%;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5.07亿元,增长26.8%。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冶金、煤炭、电力等主导行业高速增长。按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统计,全省38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增长的有30个,占78.9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3.3%,炼焦业增长49.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0.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1%,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0%。

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比上年增

(%)

      

   洗 精 煤

      

   软 饮 料

   液 体 乳

  

  

   机 制 纸

      

      

      

   合成洗涤剂

      

      

  

   成品钢材

  

   发 电 量

万吨

万吨

万米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千瓦时

29509

4465

107576

143518

230685

95465

31243

129531

3471

579942

196

177345

1660

2018

997

793

33.28

954

 

18.4

17.8

13.5

15.2

385.6

-8.0

-4.1

13.0

46.2

10.6

-2.0

-1.9

11.1

23.2

29.6

36.4

27.0

13.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幅提高,企业亏损进一步减少。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20.0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增幅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16.53亿元,增长65%,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5.46%,比上年提高18.3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7.79亿元,比上年减亏4.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0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实现利税17.4亿元,增长35.1%。施工工程个数28751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5098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2.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6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强劲增长。全年全省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幅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0亿元,增长7.8%,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0%下降到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10.0亿元,增长60.8%,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5.3%上升到54.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0.3亿元,增长10.5%,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50.8%下降到42.1%。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投资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经济类型完成情况

   

绝对数

(亿元)

比上年增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国有单位

         集体单位

         城乡个人

            

1116.3

489.2

67.5

99.7

459.9

 

33.2

11.0

31.4

29.0

70.9

 

    基本建设投资增速提升。全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增幅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投资34.0亿元,增长16.8%;制造业投资104.0亿元,增长76.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9.5亿元,增长61.1%;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投资108.4亿元,增长8.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投资9.5亿元,增长11.8%;社会服务业投资44.8亿元,增长29.9%;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4亿元,增长56.1%;教育、文艺及广电业投资26.0亿元,增长7.6%。

    更新改造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重点支持了潜力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全年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用于增产的投资133.7亿元,增长68.4%;用于节约能源的投资12.2亿元,增长57.7%;用于增加品种的投资21.3亿元,增长46.2%;用于三废治理的投资5.8亿元,增长4.0%。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全年全省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94.9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8%上升到8.5%,其中住宅投资49.1亿元,增长33.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2.1亿元,增长148.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重点施工项目38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个。大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太原西北环高速公路、太原至长治高速公路、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汾阳至柳林高速公路汾离段、得胜口至大同高速公路等相继开工并加紧建设。

    全省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高速公路141公里,火力发电50.2万千瓦,原煤开采1272万吨,选煤2065万吨,焦炭221万吨,炼钢630万吨。

五、能 

    2003年,全国煤炭市场稳中趋旺,煤炭价格小幅波动,煤炭需求稳定增长。全省在狠抓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继续坚持实施“限量、提价、回款、清欠”策略,努力加大能源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使能源的生产、销售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32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4%。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79.7亿元,增长25.5%;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24.6亿元,增长54.2%。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85亿吨,比上年增长23%;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66亿吨,比上年增长13.7%。

    能源外输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共外输煤炭3亿吨,比上年增长8.1%;共向省外输送电力233.23亿千瓦小时,增长9.8%,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24.17 %;外输焦炭3658万吨,比上年增长12.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受“非典”影响,消费品市场呈现“V”字型运行态势,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四季度快速回升。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471.3亿元,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258.0亿元,增长14.6%。分行业看,全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81.7亿元,增长4.8%;其他业零售额33.4亿元,增长7.6%。

    住房、汽车、电子通信类商品旺销,家用电器、电子出版物、中西药品等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通信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4%,汽车类增长4倍多,建筑及装璜材料类增长54.3%,家用电器类增长61.2%,中西药品类增长43.6%,书报杂志类增长18.1%,电子出版物类增长17.8%。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强势增长。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增幅比限额以下贸易企业高4.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2.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连锁业发展态势良好。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连锁门店总数达637个,比上年增长14.8%;营业面积50.8万平方米,增长32.6%;销售总额40.5亿元,增长29%;零售总额38.9亿元,增长33.2%。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1886个,全年成交额269.4亿元。其中城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59.8亿元,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9.6亿元。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73.1亿元,占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27.1%。

七、对外经济贸易

海关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增幅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2.7亿美元,增长36.4%;进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25.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4.6亿美元。

资源型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全年全省出口煤炭4378万吨,出口额净增3968万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4个百分点;出口焦炭1158万吨,出口额净增3.3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9.8个百分点;出口金属镁15.8万吨,增长32.7%;铁合金、钉丝、不锈钢板的出口成倍增长;玉米、铝矾土、活性炭、玻璃器皿、体育用品等商品的出口呈稳定增长态势。

    主要出口市场全面增长。2003年,全省16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市场出口额为2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值的92.67%。欧盟、日本、韩国、美国、巴西和东盟是我省出口上亿美元的六大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5亿美元、3.9亿美元、3.89亿美元、2.09亿美元、1.6亿美元和1.2亿美元。从出口增幅看,对土耳其、巴西、伊朗的出口成倍增长,对日本、欧盟、香港、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国有企业出口快速增长,非国有企业出口迅猛发展。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17万美元,增长73.5%;集体企业出口1.7亿美元,增长59.1%;私营企业出口2.6亿美元,增长92.5%。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全年全省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合资企业40家,合作企业20家,独资企业29家。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合同外资金额4.8亿美元,增长50.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亿美元,增长4.1%。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继续发展。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合同金额303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但全年全省完成营业额仍达42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年末全省在外人数发展到1462人,比上年增长1%。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3.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3122公里,比上年增加3511公里,增长5.9%;高速公路达到1211公里,增长13.2%。省城太原对外航线38条,可直通全国40个城市。

    客运量下降,货运量增长。2003年,受“非典”影响,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7308万人,比上年下降3.4%。其中,铁路客运量2861万人,下降8.8%;公路客运量34328万人,下降3.2%。全社会货运量完成10.1亿吨,比上年增长12.4%。其中,铁路货运量3.67亿吨,增长6.7%;公路货运量6.77亿吨,增长4.0%。

6     旅客、货物周转量完成情况

    

 

 绝对数

比上年增

(%)

货物周转量

  其中:铁路

        公路

旅客周转量

  其中:铁路

        公路       

亿吨公里

亿吨公里

亿吨公里

亿人公里

亿人公里

亿人公里

1182.57

846.13

336.20

257.10

84.60

162.21

 

7.8

10.0

2.6

-1.6

-5.3

-1.3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8.3 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6.4亿元,增长7.5%;邮政业务总量12.1亿元,增长11.9%。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4007皮长公里,比上年增长11.7%。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3年底,本地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5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49.2万户,增长21.5%,其中市话439.4万户,增长18.8%,农话209.8万户,增长27.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00.9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87.5万户,增长45.4%;移动短信达到36.1亿条,比上年增长2.5倍;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47万户,增长31.8%;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341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5.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全省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37.7部,比上年提高8.67部。

    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旅游业是受“非典”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1.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2%;国内游客3490.2万人次,下降20%。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62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1.5%;国内旅游收入98.5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全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1.5亿元,比上年下降19.8%。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3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增幅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增幅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全省增值税完成205.4亿元,增长34.7%;营业税完成36.6亿元,增长16.7%;消费税完成6.4亿元,增长14.3%;资源税完成8亿元,增长14.9%;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7.9%和7.4%。全省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分别增长65.9%、27.5%和43.6%。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6.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3.3倍,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1.3倍,科学事业费支出增长14.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3.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40.5%,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增长21.5%,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18.4%。

2    全省财政总收入持续快速增加

(亿元)

 
 


 

 

    各项存款增势强劲,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751.6亿元,比年初增加974.5亿元,增长25.8%。其中企业存款1273.6亿元,增长3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35.4亿元,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3630.7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增长21.8%。其中短期贷款增长18.4%,中长期贷款增长22.4%,票据融资贷款增长59.7%。全年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952.78亿元,现金支出11049.81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97亿元,比上年增加20.23亿元,增长26.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保费收入9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19亿元,增长21.3%;人身险保费收入70.32亿元,增长33.2%。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5.57亿元,增长30.8%。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收入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健康险保费收入1.83亿元,增长97.2%;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29亿元,增长38.4 %。保险深度为3.8%,比上年增加0.34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273.09元,比上年增加61.4元。全年全省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财产险赔款9.85亿元,增长13.2%;人身险赔款及给付5.85亿元,增长96.3%。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743件,授权专利117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25.8%。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07份,成交金额3.23亿元。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248项,比上年增加135项,增长1.2倍。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省共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仅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就达2176家,比上年末增加59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23家。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2.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实现利税22.1亿元,增长6.9%;创汇8850万美元,增长9.3%。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得到加强。2003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地)、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2个,国家检测中心1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35个,监督抽查了587家企业25类640种产品和商品。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8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2.7万台件。全省有气象台站121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03个。全省有地震台站10个,专业遥测台网6个,数字遥测台网子台22个,全年全省发生五级以上地震一次。全省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3个,防雹、增雨受益覆盖面积12万平方公里,增雨量10.8亿立方米。全年全省查处地图市场违法案件4件,编制专题地图58幅(册)、电子地图3种、《山西省防非典检查站分布图集》1册,并系统开发了《山西省防治非典应急指挥系统》、《山西省交通战备自动化指挥系统》等。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全年全省高等院校(包括部委所属院校)共招收研究生2979人,比上年增加972人;在学研究生6669人,增加1832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9.36万人,增长23.2%;在校学生27.4万人,增加6.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进行布局结构调整,2003年,共计在校学生47.9万人(含技工学校在校生5.0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05.26万人的45.5%。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10个,占全部县总数的92.44%,人口覆盖率93.73%。全省初中(含职业初中)在校学生196.27万人,初中入学率97.44%;小学在校学生363.5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8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63%。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全省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703人,学历教育招生632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0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的职工、农民182.87万人次。全年扫盲班结业0.96万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省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文学、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5个,文化馆119个,公共图书馆122个,博物馆8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1个,广播电台9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台1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58%,电视人口覆盖率95.66%,有线电视用户266.84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8 部,《暖春》获中国电影第九届华表奖。全省省级和市地级报纸共出版15.9亿份,各类杂志出版197种、4202.91万册,各类图书出版1986种、1.1亿册。《众志成城抗非典》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学通论》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锣鼓》成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入选作品。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初步统计,2003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9384个,床位10.36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0个,妇幼保健机构133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79.34%。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非典”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3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1.33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省运动员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7枚、16枚和15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破全国纪录1人1次1项,破省纪录18人23次22项,其中青少年破省纪录8人12次12项。全年全省销售中国体育彩票15746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2003年全省有16个城市(镇)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11个城市(镇)的颗粒物、二氧化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监测城市(镇)的68.8%,16个城市(镇)的二氧化氮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省会太原市空气污染指数Ⅱ级以上的天数达到了181天。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83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575.5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109个,噪声达标区面积349.4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省共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为21.1万公顷;共建成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到136.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增加到8.74%;共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3个。

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的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两流域共监测105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4.8%,超过Ⅲ类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21.9%,有73.3%的断面超过Ⅴ类水质标准。

十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0.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6‰,比上年降低0.60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9.94万人,死亡率为6.04‰,比上年降低0.10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0.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22‰,比上年降低0.50个千分点。

7    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全省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3314.29

1286.28

2028.01

1704.92

1609.37

760.96

2318.01

235.32

 

100.00

38.81

61.19

51.44

48.56

22.96

69.94

7.10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05.03元,比上年增长12.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30 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05.38元,增长8.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99.4元,比上年增长7.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0.18元,增长5.6%。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994.7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558.58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94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849个,社区服务中心178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1424张,福利院收养人数6993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04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675.6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443.4万元,受益人次数达318.4万人次。销售福利彩票27644.6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84.2万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48057.6万元,城镇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差额为54.4元。全省有272.3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93.34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86.2万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省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省累计为14.18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43万人。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