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6-06-10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关键词: - 收起文档属性
索 引 号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山西省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06-06-10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3年2月27日)
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努力扩大内外需求,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使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农村各业竞相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增长8.9%。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98元,比上年增加638元,增长10%。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其中城市下降2.2%,农村下降0.7%。分类别看,除居住价格上升1.4%外,食品下降1%,烟酒及用品下降0.9%,衣着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5.7%,交通和通讯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6%。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0.9%,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0.5%,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总水平分别上升1.6%和1.3%,土地交易价格总水平上升13.2%。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农业发展优质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特色主导产业成效明显。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的建设初具规模,粮经作物的比例由1997年的82:18调整为77:23。64个工业重点调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相继开发了一批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产品,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铁-钢和煤-电-铝三大产业链。2002年全省实现新产品产值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7%,比1998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100个高新技术项目有75个开工建设,其中55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省有10个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4A级景区。云冈石窟继平遥古城之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03.3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7万人,减少7.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986.3万人,增加11.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7.3:24.7:28.0。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27.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还不牢固,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较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二、农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产。2002年,虽然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和其他灾害,但总体上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年景。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925.5万吨,比上年增产233.4万吨,增长33.7%。夏粮播种面积虽继续减少,但仍获得较好收成。全省夏粮播种面积829.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5千公顷,夏粮产量245.3万吨,比上年增产16.7万吨,增长7.3%,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2662公斤提高到2958公斤,增长11.1%。秋季粮食作物生产播期墒情适宜,生长期气候条件也较为有利,全省秋粮播种面积218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3.5千公顷,秋粮产量680.2万吨,比上年增产216.7万吨,增长46.8%,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2297公斤提高到3118公斤,增长 35.7%。全省棉花产量为7.5万吨,比上年减产10.9%;油料产量38.4万吨,增长112.4%;甜菜产量18.5万吨,增长104.6%;蔬菜产量1072.0万吨,增长24.2%;水果产量221.3万吨,增长12.6%。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全省抓住国家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机遇,积极制定配套措施,狠抓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晋西北多沙粗沙区、环北京风沙区和水土保持等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8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4.3千公顷,增长91.0%。其中营造防护林55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3.1%;营造经济林99.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全年全省退耕地还林188.9千公顷,占到全省造林面积的27.8%。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4.8万吨,增长6.3%;牛奶产量44.7万吨,增长18%;禽蛋产量45.7万吨,增长7.3%。年末大牲畜存栏306.7万头,比上年增长1.5%;猪存栏538.8万头,增长4%;羊存栏1147.7万只,增长2.8%。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9万吨,比上年增长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0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提高5.9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72亿元,增长15.6%,增幅比上年提高13.1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530.99亿元,增长17%,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增速均明显加快。全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7.7%,增速比上年提高4.53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31.3%,增速比上年提高17.47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6.49亿元,增长14.7%,增速比上年提高4.86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20.6%,增速比上年提高6.89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5.02个百分点。
地方企业增速快于中央企业,产销衔接继续向好。全年全省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9.95亿元,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6.11个百分点,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9.03亿元,增长11.4%,省属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0.92亿元,增长20.6%。全年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率97.49%,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冶金、煤炭、机电、化工、电力、医药等行业高速增长。按工业总产值统计,全省37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增长的有33个,占89.19%。其中冶金工业增长19.5%,煤炭工业增长20.4%,机电工业增长16.2%,化工工业增长19.1%,电力工业增长15.5%,医药工业增长33.6%。
多数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省统计的31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199种比上年增长,占63.38%。其中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有150种,原煤、机焦、生铁、钢、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2%、31.7%、22%、28%和19.1%,洗精煤比上年增长8.7%,软饮料增长24.4%,纱增长9.8%,机制纸增长15.5%,化肥增长28.5%,合成洗涤剂增长14.7%,水泥增长13.9%,成品钢材增长16.9%,铝增长11.3%。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纯碱、丝分别比上年下降87.9%和42.8%,小型拖拉机比上年下降39.2%,平板玻璃下降27.1%,家用洗衣机下降27.1%。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幅提高,企业亏损进一步减少。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增幅比上年提高8.7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91.54亿元,增长32.1%,增幅比上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1.51亿元,增长25.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5.93%,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是1992年开始计算综合指数以来的最高年份;亏损企业数614个,比上年减少81个;亏损企业亏损额18.31亿元,比上年减亏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15.01亿元,减亏12.1%;年末应收帐款净额289.13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7.7%。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9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利税12.88亿元,增长8.1%。施工工程个数1966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358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0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3%;房屋竣工面积1236.3万平方米,增长16.2%。
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2002年末,全省有地质环境监测站6个,全年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新发现铝土矿储量4809万吨。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升,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在国债项目、重点调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西电东输”工程的带动下,全年全省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3亿元,增长77.1%,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9%上升到4.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4.6亿元,增长21.2%,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3.6%上升到4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7.4亿元,增长12.8%,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下降到51.0%。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投资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全省非国有单位投资完成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到45.3%;全省国有单位投资完成4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更新改造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房地产投资在住宅需求旺盛的拉动下强劲增长。受扶持潜力产品和增加技改投资的推动,全年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投资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0.5%上升到23.0%;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6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增幅比上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0%,其中住宅投资36.9亿元,增长16.8%;全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1.1%下降到47.8%。
工业制造业投资在去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工业制造业完成投资203.8亿元,比上年增长46.4%,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轻纺工业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1.1倍;炼焦工业完成投资29.9亿元,增长31.1%;化学工业完成投资21.7亿元,增长11.9%;建材工业完成投资15.7亿元,增长67.3%;冶金工业完成投资78.0亿元,增长85.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93.9亿元,下降7.8%。全年全省采掘工业完成投资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煤炭工业投资完成59.7亿元,增长28.2%。
以环保、城市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1.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65.7亿元,下降5.6%;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投资24.5亿元,增长1.5倍;社会服务业投资完成47.9亿元,增长73.6%;教育、文艺及广电业投资完成31.8亿元,增长40.7%。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重点施工项目28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5个。阳城电厂全部建成竣工投产,晋城矿区寺河矿建成投产,汾河上游治理工程完工,长治至邯郸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工程竣工投产,万家寨引黄入晋一期工程成功实现全线试通水到太原,大运高速公路除祁县一临汾、新广武—原平在加紧建设外,其余四段已建成通车,太原集中供热工程基本竣工。
全省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高速公路486公里,民航机场跑道一条2400米,火力发电136万千瓦,原煤开采600万吨,洗煤298万吨,焦炭205万吨,水泥66万吨,城市蒸汽供热能力2797吨,城市热水供热能力262兆瓦。
五、能源
2002年,全省在继续控制煤炭总量,进一步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努力加大能源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力度,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使能源的生产、销售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一、二次能源生产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基建更改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55.8亿元,增长21.6%;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79.9亿元,下降11.5%。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13亿吨,比上年增长32.9%,增幅比上年提高22.9个百分点;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46亿吨,比上年增长22.7%,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能源外输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共外输煤炭2.78亿吨,比上年增长9.6%,其中出口煤炭4298万吨,增长8.4%;全省共向省外输送电力212.42亿千瓦小时,增长38.1%,增幅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1.6%上升到25.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不断升温,电子通讯商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和家用电器持续热销,商业部门灵活多样的促销使各类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起来。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2.7%,增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300.8亿元,增长10.8%,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1.8%。分行业看,全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餐饮业零售额78.3亿元,增长19.2%;农业生产者零售额85.5亿元,下降9.6%;制造业零售额36.2亿元,下降6.4%。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集体经济零售额102.0亿元,增长7.5%;股份制经济零售额41.8亿元,增长31.3%;私营经济零售额64.3亿元,增长13.2%;个体经济零售额306.1亿元,增长20.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趋好。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批发业增长17.0%,零售业增长16.6%;实现商品销售利润16.0亿元,比上年增长82.1%;财务费用总额9.2亿元,比上年减少2.6亿元,下降22.4%;期末商品存货61.9亿元,比上年减少0.5亿元,下降0.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海关进出口总额增幅较大。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2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增速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增长13.2%;进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37.8%,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0.1亿美元。在海关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6亿美元,增长23.7%;机电产品出口突破2亿美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20万美元,增长14.8%。
韩国、日本等亚州市场发展较快,欧盟市场得到积极拓展。全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有1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全年全省对韩国出口3.2亿美元,增长21.2%;对日本出口2.3亿美元,增长33.1%;对美国出口1.6亿美元,增长5.4%;对澳大利亚出口2035万美元,增长44.9%;对德国出口3797万美元,增长14.6%;对意大利出口6805万美元,增长69.8%;对俄罗斯出口1009万美元,增长73.6%。
国有企业进出口快速发展,个体企业进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全省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出口增长11.3%,进口增长67.5%。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个体企业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0%,其中出口增长80.1%,进口增长183.1%。全年全省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70.5%。
外商投资继续增加。全年全省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3家,其中合资企业27家,合作企业20家,独资企业26家。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合同外资金额3.2亿美元,增长6.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5亿美元,增长6.5%。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快速发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项目24份;完成合同金额43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年末全省在外人数1509人。
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2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国内游客4359.5万人次,增长24.2%。全省旅游外汇收入74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增幅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省国内旅游收入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八、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9611公里,比上年增加2618公里,增长4.6%;高速公路达到1070公里,增长83.2%。省城太原对外航线38条,可直通全国34个城市。
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8724万人,比上年增长16.5%。其中铁路客运量3137.6万人,增长2.3%;公路客运量35480万人,增长17.6%。全省全社会货运量9.86亿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铁路货运量3.35亿吨,增长3.4%;公路货运量6.5亿吨,增长4.8%。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0.1%,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7.3%。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4.95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3.1亿元,增长20.8%;邮政业务总量10.8亿元,增长7.8%。全省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9418.58皮长公里,比上年增长8.7%。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2年底,本地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48.7万门;净增住宅电话用户94.2万户,其中城市净增65万户,农村净增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13.35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11.3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11.5万户,增长1.25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2865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0.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省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9.03部,比上年提高6.07部。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2002年,全省财税部门通过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实施以所得税分享为重点的财税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支两条线”工作,不断强化收入征管,使全省财政收入在去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近年来少有的高增长。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9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全省增值税完成38.04亿元,增长23.2%;营业税完成31.26亿元,增长19.7%;消费税完成5.59亿元,增长34.2%;资源税完成6.97亿元,增长17.2%。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农业税分别增长20.1%、11.2%和31.4%,全省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分别增长36.2%、18.2%和27%。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3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5.2%,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增长9.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43.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5.1%,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增长34.6%,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31.8%,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分别增长16.1%、16.4%和11.8%,卫生经费增长13.4%。财政收支状况的稳定良好,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加,贷款支持经济建设的力度加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08.72亿元,比年初增加630.79亿元,增长20.5%。其中企业存款960.28亿元,增长18%;财政存款71亿元,增长55.3%;农业存款64.86亿元,增长40.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7.32亿元,增长16.6%。各项贷款余额2903.18亿元,比年初增加483.46亿元,增长20%。其中短期贷款增长16.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下降7.15%,中长期贷款增长24.1%。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21.1%、14.2%和5.9%。全年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023.86亿元,现金支出7100.67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76.81亿元,比上年减少15.95亿元,下降17.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保费收入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8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43亿元,增长23.6%,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1.68亿元,增长25.7%;人身险保费收入52.81亿元,增长119%,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收入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8%;健康险0.93亿元,增长416.7%;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66亿元,降低11.2%。全年全省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财产险赔款8.67亿元,增长28.3%;人身险赔款及给付2.99亿元,下降28.9%。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2002年末,全省有县(含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230个,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4.6万人。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全省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支持开发与山西企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全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630件,授权专利934件,专利申请数比上年增长10.5%。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698份,比上年增加442份,增长1.7倍;成交金额390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倍。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194项,比上年增加95项,增长95.9%。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省共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15个。仅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就达1586家,比上年末增加18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71家。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8.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实现利税20.66亿元,增长51.9%;创汇8100万美元,增长24.4%。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地)、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0个,国家检测中心1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37个,监督抽查了793家企业23类1000种产品和商品。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9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5万台件。全省有气象台站121个,全省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03个。全省有地震台站10个,遥测台网6个。全省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3个,防雹、增雨受益覆盖面积12万平方公里,增雨量9亿立方米,全省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7个。全省查处地图市场违法案件51件,编印《山西省经济地图集》1册。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全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实施二期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工程,中学生流失、特困家庭子女失学问题得到重视和积极解决。全年全省高等院校(包括部委所属院校)共招收研究生2007人,比上年增加432人;在学研究生4837人,增加1215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7.6万人,增长26%;在校学生20.8万人,增加4.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进行布局结构调整,2002年,共计在校学生34.2万人(含技工学校在校生3.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82.8万人的41.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08个,全省初中(含职业初中)在校学生186.7万人,初中入学率96.78%;小学在校学生351.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0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6%。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全省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8860人,学历教育招生1047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0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的职工、农民351.7万人次。全年扫盲班结业4.6万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省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健康向上的文学、影视作品,并成功举办了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大型活动,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3个,文化馆119个,公共图书馆122个,博物馆76个,档案馆134个,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7座,电视台1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44%,电视人口覆盖率95.54%,有线电视用户256.63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部,纪录片1部。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声震长空》获2002年华表奖,《25个孩子一个爹》获23届金鸡奖优秀故事片奖。全省省级和市地级报纸共出版139608.31万份,各类杂志出版195种、4406.69万册,各类图书出版1947种、13249.75万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极品大幅仿真系列傅山书(五辑)》、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论丛书》和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幼儿社会化训练》三种图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02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6万个,床位11.02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2个,妇幼保健机构130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88.9%。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得到控制。年末,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2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省运动员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5枚、29枚和53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破全国纪录2人3次3项,破省纪录27人38次28项,其中青少年破省纪录14人16次9项。全年全省销售中国体育彩票350万元,比上年增长8%。
十二、环境保护
2002年全省有16个城市(镇)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1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监测城市的6.3%,其余15个城市均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93.8%。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27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45.5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51个,噪声达标区面积178.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39个,新建、扩建29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由18.2万公顷增加到105.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由1.1%增加到6.8%;全省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15个。
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的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两流域共监测103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0.7%,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4.6%,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4.9%,有69.9%的断面超过Ⅴ类水质标准。
十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2.2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86‰,比上年降低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16万人,死亡率为6.14‰;全年净增人口22.0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72‰,比上年降低0.44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293.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4.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8.09%;乡村人口2039.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1.91%。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加之受上年两次提高工资的翘尾影响和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确保工资发放全部到位措施的实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均有了较快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4.37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57元,比上年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711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49.82元,比上年增长9.9%,增幅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354.64元,增长10.9%。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1016.4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582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00个,社区服务中心101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4786张,福利院收养人数9146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1963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126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813.8万元,销售福利彩票34870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62.2万人。全省有278.9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80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38.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有85.4万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省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省累计为17.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16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