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日期: 2005-01-25    访问原始出处


2004年,是上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745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达到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71亿元,比上年下降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8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3492.89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增速回升,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65.34亿元,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8%和47.9%。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3591.7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由于出口退税体制变化,扣除出口退税后的全市财政收入332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增值税131.55亿元,比上年下降22.7%;营业税4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个人所得税88.69亿元,增长23.5%;房产税27.08亿元,增长20.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区县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39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10.67亿元,增长26.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233.82亿元,增长19.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93.91亿元,增长23.7%。

    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但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5个百分点。
在宏观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世博会、产业升级项目,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建设和改造投资17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房地产开发投资1175.46亿元,增长30.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第二产业投资1010.25亿元,增长25.2%,其中工业投资1001.2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2069.13亿元,增长26.1%。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32.7:67.1。从投资主体看,其中,国有经济投资95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51.39亿元,增长81.8%,所占比重为27.6%;民间投资716.02亿元,比上年下降9.9%,所占比重为23.2%。

价  格

消费领域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突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8.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升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除此以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7%;衣着类价格下降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5%。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上涨明显。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6.4%,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升3.6%,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2.2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涨势逐步趋缓。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5.8%,涨幅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商品房价格水平上升15.8%,涨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

农  业

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加快郊区农业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5.21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种植业产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畜牧业产值71.18亿元,比上年下降19.1%;渔业产值49.64亿元,下降3.9%。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39:61。粮油作物基本实现优质化,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3.7%,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06.29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全年水产品产量34.41万吨,比上年下降3%;生猪出栏数330.87万头,下降19.3%;牛奶产量25.14万吨,下降7.1%;家禽产量0.98亿只,下降33.9%。优质农产品出口继续扩大。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至年末,全市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20个,有66家企业的130个农产品通过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建成780家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单位。专项整治农药残留、畜禽违禁药物滥用和水产品药物残留,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全市化肥和化学农药每公顷年施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4.9%和4%。

农业生产继续推进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市有166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8.1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11个,有141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至年末,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2家,年销售额300亿元。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加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至年末,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拥有固定资产5.1亿元。

    工  业

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9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7.04亿元,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990.14亿元,增长18.8%;重工业增加值2436.9亿元,增长19.1%。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85.01亿元,增长20.4%。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1%。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79,比上年提高11.53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实现税金538.23亿元,增长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3.73亿元,增长22%,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8.2%;实现税金378.19亿元,增长6.4%,占工业税金总额的70.3%。

区县工业多元驱动效应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区县工业总产值68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区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1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7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九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95.53亿元,增长15.3%。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4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行业集聚效应增强,重点发展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的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6%,其新增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5%。

工业生产适应市场能力提高,适销对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53.1%,发电设备产量增长50%,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35.6%,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21.7%,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增长18.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16.6%,发电量增长11.8%,程控交换机产量增长9.1%,原油加工量增长6.7%,成品钢材产量增长6.4%,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6.1%。

建 筑 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95.33亿元,比上年增长0.8%。
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3%;施工面积10263.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13.86万平方米,增长27.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9.23万元,比上年提高25%。

金 融 业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金融资源进一步集聚,基本形成了银行和非银行、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13家,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75家(含15家同城支行),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15家。在沪经营的75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384.8亿美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55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770.9亿元。有25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外资银行经营情况良好。年内,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新增4家同城支行、12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994.05亿元,当年新增2648.68亿元;贷款余额14972.01亿元,当年新增1966.9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2.65亿元,当年新增751.41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445.53亿元,当年新增728.09亿元;汽车消费贷款余额79.28亿元,当年减少5.4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继续提高。全市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4%,比年初下降3.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969.87亿元,现金支出20358.79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88.92亿元。

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平稳发展。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额7.6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股票成交额2.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债券成交额4.9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9.3%;基金成交额249.1亿元,下降31.2%。证券市场证券品种不断增加。至年末,上市证券数996只,比上年增加82只,其中股票881只,增加57只。全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589.03亿元,比上年下降14.6%。其中,发行新股筹资237.24亿元,比上年下降47.7%;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2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132.13亿元,增长2.5%。全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成交额2090.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3%。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金额13.4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2.2%。期货市场交易增势强劲。全年成交量达到8115.47万手,比上年增长1.2%;成交金额8.43万亿元,增长39.3%。黄金市场交易活跃。全年黄金市场成交金额796.21亿元,比上年增长62.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55家,比上年增加14家;保险中介机构110家,增加49家。全年保费收入307.1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5.81亿元,增长31.6%;人身险保费收入231.3亿元,比上年下降0.5%。在全年保费收入中,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5.81亿元,增长21.1%。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财产险34.07亿元,增长25.7%;人身险36.29亿元,增长5.6%。

国内商业

商业企业以加快商业布局与经营业态调整为抓手,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国内商业增加值4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9%。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加快。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自1999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005.77亿元,增长13.4%;穿的商品零售额311.25亿元,增长8.2%;用的商品零售额1113.87亿元,增长8.4%。餐饮业销售活跃。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30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轿车、家居和通信类商品持续旺销。全年汽车零售量8.91万辆,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轿车8.3万辆,增长16.7%;移动电话165.97万部,增长27.2%;摄像机5.11万台,增长25.2%;脱排油烟机27.62万台,增长17.9%;家用空调器108.37万台,增长34.2%。

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型商业业态以及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无店铺销售形式迅速成长。至年末,全市共有连锁商业业态80种,其中年内新增11种。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0220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1803家,便利店4159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9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商业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537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商品销售总额6181.67亿元,增长11.3%,其中批发销售4044.22亿元,增长13.4%。

各类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市场集聚作用明显。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50个,全年成交额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290亿元,增长8.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63563.97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铁路运输1735.7万吨,增长7.3%;公路运输31554万吨,增长2.9%;水路运输30148万吨,增长13.2%;民用航空运输126.27万吨,增长39.6%。全年完成旅客发送896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4%。其中,铁路4075.9万人次,增长20.2%;公路2465万人次,增长20.1%;水路621.4万人次,增长17.6%;民用航空1807万人次,增长45.6%。各类民用车辆增长迅速。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车辆202.85万辆,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汽车拥有量83.51万辆,增长16.2%。在民用汽车拥有量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1.77万辆,增长41.5%。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79亿吨,比上年增长19.8%,跃居世界第二大港。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327.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9%。至年末,上海港拥有19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世界12大航区,与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上海港每月集装箱航班数已达1716班,比上年增加222班。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32.93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5.2%;进出港旅客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23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4%;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1287万人次,增长55.2%。

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62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长,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7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商品房施工面积9481.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43.02万平方米,增长38.2%;商品房销售面积(包括现房和期房,下同)3488.75万平方米,增长3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233.74万平方米,增长38.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包括现房和期房,下同)22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064.74亿元,增长58.8%。存量房产交易活跃。全年存量房成交过户面积272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经济比重继续提高。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550.28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99.99亿元,增长20.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到38.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1008.85亿元,增长5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5%。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292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94.54亿元,增长1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8148.7亿元,增长25.8%。

非国有商业企业加快发展。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股份制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44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332.29亿元,增长30.6%;私营和个体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439.86亿元,增长32.3%;国有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581.7亿元,增长0.1%。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的主导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年内电气(集团)总公司、农工商(集团)总公司、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国有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顺利实施重组。国有资产通过重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全年有38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划转、资产置换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134.92亿元。有3家上市公司通过增资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1.88亿元。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39家。其中,完成35家,4家正在清算过程中。产权交易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通过产权市场共成交各类产权5155宗,交易金额36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涉及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产权出让2175宗,交易金额1181.05亿元,增长90.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内对本市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203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其中决定取消102项,占本市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50.2%。基本完成对本市设定行政许可事项涉及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废止11件,修改32件。继续扩大“告知承诺”范围。年内有38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行“告知承诺”制度。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年内在浦东、长宁、闵行等区开展了审改试点。年内出台了《上海市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程序规定》、《上海市行政许可办理规定》等三个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配套规章。

社会保障

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至年末,全市已有15.4万家单位,共720.27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438.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6.33万人。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至年末,参保人数达到58.74万人,其中征用地农民参保人数44.52万人。年内新出台了工伤保险办法,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险合一”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年末,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全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570元提高到635元。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每月领取养老金低于75元及未参保的65岁以上农民实行托底补贴,直接受益人群30.3万人。

医保改革继续深化。至年末,全市有13.13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共697.22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共有20.2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为进一步缓解群众医疗费负担过重的矛盾,年内启动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减负政策;制定了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将9.6万支内和支疆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纳入实施范围。至年末,全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扩展到184家,其中年内新增74家。

国内合作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联动发展,深入开展对口支援,服务全国,国内合作与交流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年内新增国内各地来沪投资企业15074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独资或控股企业),注册资本总额583.1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54家。全年与各地签订各类合作项目474项,项目总金额达618.81亿元。全年与东北地区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2项,总金额48.33亿元;与西部省市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70项,总金额190.22亿元。合作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交流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联动以及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不断加大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三峡库区等8个对口地区的援建力度,全年投入对口帮扶资金3.29亿元,援建帮扶项目393个。全年新安置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530户,共2010人。
商业部门开拓国内市场取得新进展。至年末,上海在外省市开设的商业连锁企业网点达到4057家;全年实现销售额431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对外贸易

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进口总额865.06亿美元,增长35.3%;出口总额735.2亿美元,增长5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出口49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3.6%提高到67.3%;国有企业完成出口189.22亿美元,增长24.6%;集体企业完成出口8.45亿美元,增长30.8%;私营企业完成出口42.52亿美元,增长1.3倍。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增长。全年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73.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8%;加工贸易完成出口427.74亿美元,增长54.8%。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大幅提高。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8.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4%,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3.7%提高到39.3%。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78.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6%,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0.3%提高到65.1%。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全年对亚洲出口32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3%;对欧洲出口168.03亿美元,增长58.3%;对北美洲出口193.32亿美元,增长51.5%;对拉丁美洲出口21.05亿美元,增长45.3%;对大洋洲出口16.04亿美元,增长59%。

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加快电子通关步伐,上海口岸的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2825.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进口总额1213.07亿美元,增长36.5%;出口总额1612.68亿美元,增长43.6%。

吸收外资

吸收外资规模继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334项,比上年增长0.8%;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16.91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65.41亿美元,增长11.8%。吸收外资领域扩大。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45.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增幅高出第二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幅28.4个百分点,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为39.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合同金额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批发、零售业合同金额5.4亿美元,增长33.2%。外商增资势头强劲。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45.41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8.8%。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16个。吸收外资质量提高。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2项,比上年增长8%;合同金额85.4亿美元,增长17.4%,占全市合同金额的73%。总部型经济集聚效应继续显现。年内新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30家、15家和34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6家,投资性公司105家,外资研发中心140家。

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下同)28.61亿美元,年内新增3.61亿美元。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实到资本金20.89亿美元,年内新增2.37亿美元;保险机构实到资本金4.1亿美元,年内新增0.9亿美元;证券机构实到资本金3.62亿美元,年内新增0.3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上海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参与国际合作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全年批准对外投资项目91个,投资总额3.28亿美元。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076项,比上年增长15.9%;合同金额20.1亿美元,增长20.8%;实际完成营业额14.96亿美元,增长12.8%;派出劳务人员1.28万人次,增长0.6%。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3个。

旅  游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44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359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4家。全市已有旅行社77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6家,国内旅行社733家。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491.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入境外国人339.11万人次,增长60.3%;港、澳、台同胞120.7万人次,增长38.2%;华侨32.11万人次,增长53%。在国际入境旅游者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385.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8505.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6346.24万人次,增长12.7%。国内旅游收入12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继续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综合优势。全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178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23.78亿美元,增长52.8%;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2.24亿美元,增长1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21亿元,增长17.4%。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至年末,区内已有311家中外金融机构集聚。外高桥保税区充分发挥“区港联动”的政策优势,拓展转口贸易功能。全年物流企业营业收入100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995.5万吨,比上年增长43.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3.1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2.6%。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张江高科技园区初步形成高科技产业链。全年区内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1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5.8亿元,增长18.3%。至年末,区内已有各类研发机构110家。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7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8%。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投资371.35亿元,增长6%;市政建设投资184.8亿元,增长22.1%;公用事业投资26.92亿元,比上年下降27.1%。年内建成外高桥电厂二期、中环线浦西北段主线高架、上海天然气主干网一期、上海科技馆二期、东方艺术中心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A30郊环北段、A2沪芦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485公里。年内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投入试运营,复兴东路隧道建成启用。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加快推进,东海大桥陆上段与海上段成功合拢。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浦东铁路、崇明越江通道、石洞口电厂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已开工建设。

公用事业

不断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网线结构,城市交通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内新辟调整公交线路249条;新增1号线北延伸段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由112公里提高到125公里。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948条,公交运营车辆1.82万辆,运营出租车4.87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3.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4.8亿人次,增长18.2%;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8.38亿人次,增长3.9%。公交车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空调车占公交车的比重由上年的34.1%提高到39.9%。交通排堵保畅取得一定成效。年内完成62个交通拥堵点改造,新建公交候车亭147个、改造103个。通过加大设施建设、流量控制和交通管理的力度,有效减少了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

公用事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058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21.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9%,其中生活用水13.23亿立方米,增长5%。采取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全市用电情况保持平稳有序。全年全市用电量821.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0.64亿千瓦·时,增长9.4%。年内建成投运500千伏徐行变电站,扩建杨高、顾路、泗泾三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75万千伏安;外高桥发电厂5、6号机组建成投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上海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增强。至年末,全市人工煤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508万户,比上年下降4.9%;全市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141.6万户,比上年增长61.8%。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4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天然气售气量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倍。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达225.37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3%。

着力于加强污染治理,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苏州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整治中心河道75条(段)共98公里,敷设截污管道56.69公里。用水质标识指数衡量,全年中心城区重点整治河道污染比上年下降17%。年内竹园、白龙港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郊区8座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及部分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基本建成。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300万吨/日。大气环境显著改善。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加强清洁能源替代,年内完成287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建成158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全市区域降尘量比上年下降25%。按照尾气排放基本达到欧II标准,更新7537辆出租车和1500辆公交车;淘汰12万辆燃油助动车。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设施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建成193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小区和272个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生产线和企业,吴淞工业区烟粉尘污染大幅削减,桃浦工业区基本消除恶臭。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出台了《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环保法规。

城市绿化

以实施科技兴绿、科技兴林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全年新建绿地191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44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45块,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大观园绿地、世博林绿地等12块开放式公共绿地;新建居住区绿地482公顷。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全市实行免费开放的公园达到94座。

郊区积极推进林业建设。至年末,全市实有造林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1%。年内崇明东滩和浦东九段沙已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委员会评审。

四、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84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3%。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40%;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2.02亿元,增长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325.59亿元,增长29.1%。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30.6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0.7%。

信息技术应用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全面施行。年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条目达10.67万条,依申请公开条目达8799条,申请答复率达到99.1%。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全年“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主页访问数达793.8万人次,实现网上办事857项。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至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533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增加173万人;出具个人信用报告278.01万份,增加134.51万份。银行信用卡累计发放4932.98万张,全年交易额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持卡消费1151亿元,增长77.4%。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74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3%;数字证书累计发放超过44.9万张。“大通关”电子平台不断完善。全年传输报文2498.7万份,比上年增长32.6%。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程度提高。年内“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正式开通,注册用户达到53万人;“付费通”业务平台全年完成交易168万笔,交易金额2.2亿元。社保卡累计发放902.78万张,全年社保卡服务热线(962222)接受咨询人数达154.2万人次。交通卡累计销售1469.29万张,比上年增加431.95万张,全年销售额7.42亿元。全年信息化服务热线(9682000)接受咨询人数达7.38万人次。信息安全监管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系统安全测评287个,比上年增加154个。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市累计有395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182万人次取得合格证书。

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至年末,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完成1255.36沟公里,比上年增加245.36沟公里。全年完成4000个标准化公用电话亭更新。新增电话交换机39万门,总容量达到912万门。至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6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9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98.4亿分钟,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固定电话长途通话时长29.6亿分钟,增长15.1%;移动电话长途通话时长20.1亿分钟,增长26.7%;IP电话通话时长48.7亿分钟,增长38.7%。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5.3亿分钟,比上年增长18%。至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8530兆,比上年增长1.4倍;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633万户,比上年增加179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58.82万户,增加66.3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78万户,增加11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172.89万户,增加2.39万户;卫星站点917个,增加11个。

五、社会事业

科  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不断增加。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0.56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9%。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629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14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669项。至年末,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8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至年末,全市已建成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0471件,比上年下降8.5%,其中发明专利6737件,比上年增长13.5%。全年专利授权量10625件,比上年下降36.3%,其中发明专利1687件,比上年增长91.7%。年内共有57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在认定的项目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的项目占60.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93.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95.5%。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963项,其中72%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技术交易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比上年增长0.1%;合同金额171.7亿元,增长20.3%。积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年内建设了5个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已投入运行。年内新建科普场馆10座,国内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站在上海开通。

教  育

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9所。其中,本科院校30所,高职、高专院校29所。在校学生41.57万人,比上年增长9.8%。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3.06万人,比上年增长8.6%;毕业学生8.86万人,增长24.4%。全年招收研究生2.53万人,比上年增长12.5%;毕业研究生1.35万人,增长33.6%。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率先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助学贷款已覆盖全部高校。年内全市共有3.18万贫困学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2.54亿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48所,在校学生53.74万人;普通中学822所,在校学生82.7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1.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学生14.05万人。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年内郊区423所公办初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得到改善,崇明、奉贤、南汇和金山的4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投入使用。

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16所民办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39万人;127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8.85万人;17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2.24万人。

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以强化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办学。至年末,全市共有42所职业教育学校。老年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年内新办12所老年教育机构,已有的91所老年教育机构设施进一步改善。

文  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4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47项。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5个,艺术表演团体78个、公共图书馆28个,档案馆45个,博物馆90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2部。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共有广播节目20套,电视节目23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年内炫动卡通卫视正式开播。新闻出版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年共出版报纸19.71亿份、各类期刊1.93亿册、图书2.67亿册。在全国新闻出版评奖中,上海共获奖70余项。

卫  生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577所。其中,医院489所,门诊部18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所,卫生监督所21所。全市拥有医院病床8.5万张。至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17万人。其中,执业医生4.38万人,注册护士3.81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网覆盖城乡。至年末,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22个,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8.9%。年内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年内重点建设30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0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市108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建应急救援医疗队;市、区县医疗急救中心新增急救站点19个,与50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危重病人急救预报网络。年内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在3600个居委建立了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成立了48所市级健康促进学校。

体  育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上海运动员共获得1.5枚金牌、3.5枚银牌、1枚铜牌,并有1人1次平1项世界记录,4人2次破奥运会记录。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38.5项冠军和21项亚军。年内成功地举办了F1中国站、NBA季前赛中国站比赛等24项国际体育赛事和27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

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民健身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20余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不断加大社区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年内新建了3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建成了32个街道(乡镇)健身苑、508个居(村)委会健身点、1个健身中心,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安置各类健身器材7000件。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蓬勃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39家,床位4.01万张,其中,年内新增养老床位2098张,改扩(新)建薄弱养老机构64家。在全市养老机构中,由社会投资开办的181家,床位1.71万张。全年新建83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25个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社,为2.3万名居家养老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就近上门照料服务。实施社会救助政策,推进扶贫帮困工程。至年末,全市有58.65万人享受政府救助。其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3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9万人,分别比上年净减4.24万人和0.48万人,为实施低保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人数净减;有8.3万协保人员享受政府生活困难补助。低保家庭中的12.02万老弱病残人员享受粮油帮困。全年全市共有10.74万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事业不断发展。年内新办福利企业81家,新安置1200名残疾人就业。残障人、老年人出行条件继续改善。年内新建盲道459公里、铺筑坡道1169处,完成5889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

六、人民生活

人  口

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09万人,出生率为6‰;死亡人口9.65万人,死亡率为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进一步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集聚上海。至年末,已有6.2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0.4万名,境内人才5.87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2%,硕士、博士以上占7.8%。

就  业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88.97万人,比上年增加6.87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14.11万人,增加31.92万人;非正规劳动就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43.56万人,增加2.33万人。

多渠道就业形式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其中15.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全年“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人员6.66万人,困难群体的就业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继续推进“技能振兴计划”,全年对23.8万人实施职业培训,缓解了就业结构矛盾。至年末,全市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达到1059家,见习学员达到4.76万人。加大对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至年末,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共3.06万户,吸纳从业人员27.4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至年末,全市有9.37万名当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4.7%。
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43万人,比上年减少2.6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6683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337元,增长10.2%,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78台,家用空调159台,影碟机86台,移动电话161部,家用电脑70台,热水器8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37台,轻骑、摩托车91辆,洗衣机80台,热水器66台,移动电话112部,影碟机30台,家用空调55台,家用电脑23台。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60.99亿元,当年新增906.0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84.61亿元,新增843.68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6.38亿元,新增62.35亿元。

居  住

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9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249.1万平方米。年内有10个生态小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已实施405.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菜单式全装修试点。旧区改造继续推进,动拆迁规模得到适度控制。全年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4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3%;动迁居民5.54万户,下降36.6%。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2.5%。

廉租住房制度受益面扩大。至年末,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13515户,其中当年新增5791户。
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年内完成38个旧小区的综合改造,更新维修电梯333台。至年末,全市已完成“平改坡”1485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科教兴市主战略贯彻落实中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供求关系相对紧张;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仍然比较突出等。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上海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国内商业统计范围包括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和饮食业。
  4、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全市生产总值中其它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5、“1+3+9”工业园区中的“1”是指浦东新区;“3”是指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9”是指九个市级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定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松江工业区、青浦工业园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和崇明县工业园区。
  6、“区港联动”是指保税区与临近的港口合作,在港区划出特定的区域(不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的政策,按“境内关外”定位,实行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在该特殊区域内,海关通过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在全封闭的监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港口和保税区之间相关手续简便,实行“无缝对接”,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组合,货物快速地流入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