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130.7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速受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全市财政收入2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增值税170.2亿元,增长24.4%;营业税332.31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71.81亿元,增长33.8%;房产税22.41亿元,增长13.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区县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4.74亿元,增长32.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96.11亿元,增长14.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6.77亿元,增长29.3%。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加速启动。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927.2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7.8%;更新改造投资388.01亿元,比重为15.8%;房地产开发投资901.24亿元,比重为36.8%。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4.18亿元,比上年下降18.2%;第二产业投资8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工业投资800.1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投资1640.99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32.9:66.9。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68.2亿元,增长26.6%;民间投资795.09亿元,增长20.1%,比重由上年的30.3%上升到32.4%,其中私营企业投资362.84亿元,增长17.6%。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
价
格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3%,居住类价格上升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2%,衣着类价格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
生产领域价格明显回升。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6.4%,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升1.4%。
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全年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20.1%,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20.5%,私房(二手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21.6%。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2.1%。
农
业
郊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种植业产值97.21亿元,比上年下降1.5%;畜牧业产值80.64亿元,下降6%;渔业产值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37:63。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87%,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2.4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9.75亿斤。郊区苗木、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加快。全年郊区新增造林面积1.6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3%。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7%;生猪出栏数410万头,比上年下降8.9%;牛奶产量27万吨,下降3.5%;家禽产量1.48亿只,下降7.4%。积极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工程,全年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2.4万吨和245吨。农业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新型蔬菜、优质花卉、特色瓜果等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农产品经营品牌意识增强,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至年末,全市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18个,有55家企业的107个农产品通过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建成739家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单位和11个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基地。至年末,全市已有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350家,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2家。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
现代农业园区的集聚、示范和带动功能日益显现。至年末,全市有176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3.6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12个,有123个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工
业
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重点行业为龙头,工业新高地建设发挥积极效应。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95.84亿元,增长11.9%;重工业增加值1970.01亿元,增长20.7%。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2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42.82亿元,增长31.4%。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4.99,比上年提高21.99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实现税金524.05亿元,增长20.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3.15亿元,增长52.7%,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8.7%;实现税金356.08亿元,增长21.1%,占工业税金总额的67.9%。
新产品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开发新产品2万多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9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区县工业增势强劲,工业园区能级不断提升。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区县工业总产值50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产值4695.5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市级九个工业园区完成产值852.25亿元,增长45.5%。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重点发展行业对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的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5.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4%,其新增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7.1%。
高技术导向型、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17%,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38.9%,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15.4%,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6.2倍,轿车产量增长49.9%,发电设备产量增长1.2倍,乙烯产量增长18.5%,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23.3%。
建 筑
业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
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0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施工面积8547.12万平方米,增长37%;竣工面积2802.43万平方米,增长15.5%。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5.39万元,比上年提高15.1%。
金 融
业
金融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7.6%。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继续加快。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89家,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62家(含11家同城支行),保险机构19家,证券机构8家。在沪经营的62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274.29亿美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7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525.96亿元。有24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中外资银行各类营运中心的集聚态势初步显现。年内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上海设立了总行直属的“信用卡中心”;工商银行在上海设立了南方数据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上海设立了华东数据中心;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了数据处理中心;4家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了总代表处。
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18.38亿元,当年新增3325.82亿元;贷款余额13168.05亿元,当年新增2582.5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781.5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930.03亿元,当年新增734.4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709.13亿元,当年新增622.43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全市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4.79%,比年初下降2.39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378.63亿元,现金支出15730.94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52.31亿元。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额8.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6%。其中,股票成交额2.08万亿元,增长22.8%;债券成交额6.16万亿元,增长98.6%;基金成交额362.16亿元,比上年下降35%。证券市场证券品种不断增加。至年末,上市证券数914只,比上年增加88只,其中股票824只,增加65只。全年筹资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发行新股筹资453.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3%;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10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128.9亿元,增长10倍。全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成交额15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5%。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金额1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4%。
保险业收入迅速增长。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41家,比上年增加5家;保险中介机构59家,增加45家。全年保费收入2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43亿元,增长29.6%;人身险保费收入232.49亿元,增长20.3%。在全年保费收入中,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84亿元,增长24.9%。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6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财产险27.1亿元,增长25.5%;人身险34.87亿元,增长22.8%。
国内商业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商业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国内商业增加值395.5亿元,比上年增长9%。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887.29亿元,增长7.5%;穿的商品零售额287.59亿元,增长7%;用的商品零售额1027.27亿元,增长11.1%。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家居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全年汽车零售量7.84万辆,比上年增长22.5%,其中轿车7.11万辆,增长30%;移动电话130万部,增长1.1倍;摄像机4.1万架,增长35.4%;影碟机57.74万架,增长32.3%;家用空调器80.76万台,增长46.9%;全自动洗衣机28.88万台,增长28.1%。
购物中心、连锁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至年末,全市共有连锁商业业态69种,其中年内新增10种。全市连锁网点达到7609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1396家,便利店4137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80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商业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87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商品销售总额5555.3亿元,增长10.6%,其中批发销售3565.06亿元,增长11.9%。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56个,全年成交额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289亿元,增长8.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61073.1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铁路运输3627.1万吨,增长8.6%;公路运输30678万吨,增长3.1%;水路运输26607万吨,增长14.8%;民用航空运输161万吨,增长21.9%。全年完成旅客发送721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其中,铁路3391万人次,下降3.6%;公路20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水路528万人次,增长0.5%。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24.4万架次,比上年增长8.2%;进出港旅客达到2474.26万人次,增长0.1%,其中发送旅客1240万人次,增长0.4%。在民用航空进出港旅客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1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829.2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1.9%。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6亿吨,比上年增长19.9%。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国际标准箱,达到1128.2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267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1%,跃居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至年末,上海港拥有1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与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
邮政业务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4亿件,比上年增长7.9%;国际特快专递79.1万件,增长18.2%。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46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市场供需总量相对均衡。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90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商品房施工面积8267.51万平方米,增长20.6%;竣工面积2491.84万平方米,增长25.6%;商品房销售面积2376.4万平方米,增长20.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224.47万平方米,增长20.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109.86亿元,增长50%。存量房产交易持续攀高。全年成交过户面积2306.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8%。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5.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240.72亿元,增长2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1.9%上升到35.8%。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7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2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53.59亿元,增长1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6426.75亿元,增长37.8%。
非国有商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股份制商业企业零售额4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254.49亿元,增长35.7%;私营和个体商业企业零售额332.57亿元,增长27.4%;国有商业企业零售额581.36亿元,比上年下降1%。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步伐。全市921家市属大中型企业有667家完成改制,占72.4%。已改制企业的总资产额和净资产额占921家企业总资产额和净资产额的比重分别达85.4%和89.3%。年内组建了百联、锦江国际、盛融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公司。国有资产通过重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活力增强。全年有31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划转、资产置换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115.22亿元。有3家企业通过增资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累计筹集资金32亿元。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46户。其中,完成30户,16户正在清算过程中。组建联合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共成交各类产权7601宗,比上年增长17%;交易金额3244.25亿元,增长43%。其中,涉及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产权出让2375宗,增长27%;交易金额620.38亿元,增长2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完成第三批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243项,其中取消101项,调整142项。经过三批清理,至年末,全市原有的2027项审批事项中被取消、调整的项目达到1044项,占51.5%。年内确定了38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在浦东、长宁、闵行等区开展的清理和规范有收费行为的行政审批、深化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等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审批方式和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府立法工作。全年制定、修订政府规章16件,废止规章3件。
行业协会与市场中介
行业协会加快调整、组建。年内基本完成了对原有137家行业协会的改革调整。在现代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要领域新建了珠宝玉石加工、专利代理、种子等20家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以及推进知识产权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各类市场中介机构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全市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达950多家,从业人员2.5万多人。年内,对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2000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对留学中介、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等内容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文件。
社会保障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市已有12.64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共461.0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为254.6万人。全年有441.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年内出台并实施了《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参保人数2.07万人。
医保改革逐步深化。至年末,全市有10.38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共689.93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共有23.11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77万人。年内在全市全面推行医保门急诊就医记录册制度,与491家医院和77家药店签订了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契约化管理协议。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覆盖全市所有街道(镇),服务点总数达243个,配备医保专管员478名。积极支持经济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年内批准5家“平价药店”为医保定点药店。年末,医保定点药店扩展到110家。
国内合作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大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联动发展,深入开展对口支持和国内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服务全国的水平。年内新增国内各地来沪投资企业10920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独资或控股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27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54家。年内上海与全国各地投资签订合作项目578项,项目总金额达653亿元。全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40项,总金额227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交流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上海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三峡库区等地对口帮扶与协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实施帮扶项目488个,投入资金1.53亿元。
商业部门开拓国内市场的进程继续加快。至年末,上海在外省市开设的商业连锁企业网点达到303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2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对外贸易
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推进出口加工区建设,外贸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2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7%。其中,进口总额639.15亿美元,增长57.4%;出口总额484.82亿美元,增长51.2%。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内外资企业出口共同发展。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0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6%;国有企业出口151.88亿美元,增长26.6%;集体企业出口6.46亿美元,增长14.8%;私营企业出口18.18亿美元,增长4.6倍。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3.3%提高到33.7%。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29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8%,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2.5%提高到60.3%。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效果明显,主要市场和新兴市场外贸出口保持同步增长。在主要出口市场中,对亚洲出口217.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对欧洲出口106.15亿美元,增长84.5%;对北美洲出口127.63亿美元,增长63.1%;对拉丁美洲出口14.49亿美元,增长39.2%;对大洋洲出口10.08亿美元,增长49%。在新兴出口市场中,对东盟出口38.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对俄罗斯出口1.81亿美元,增长71.8%。积极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年内新增松江、青浦、漕河泾和闵行4个出口加工区,使全市已封关验收的出口加工区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
深化“大通关”工作,试行“5+2”工作制,上海口岸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201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进口总额888.95亿美元,增长46.5%;出口总额1123.06亿美元,增长37.3%。
吸收外资
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321项,比上年增长43.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10.64亿美元,增长23.5%;实际到位金额58.5亿美元,增长30.1%。工业吸收外资增速加快,比重提高。全年批准工业吸收外资合同项目1896项,比上年增长18.8%;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1.67亿美元,增长30%,增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为64.8%,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不断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37.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为33.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合同金额3.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合同金额4.31亿美元,增长59.7%。资金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主体。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371项,比上年增长58.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7.53亿美元,增长16%。外资企业增资力度继续加大。 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38.07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4.4%。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8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56家、90家和106家。
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24.34亿美元,年内新增4.18亿美元。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18.11亿美元,年内新增2.8亿美元;保险机构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3.2亿美元,年内新增0.78亿美元;证券机构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3.03亿美元,年内新增0.6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上海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批准对外投资项目81个,投资总额1.72亿美元。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928项,比上年增长15.7%;合同金额16.64亿美元,增长7.9%;实际完成营业额13.26亿美元,增长4.9%;派出劳务人员1.27万人次,增长15%,涉及房屋建筑、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石油化工和环保等领域。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0个。
旅
游
积极扶持新兴旅游业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旅游业规模。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3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
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33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全市已有旅行社61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570家。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319.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1%。其中,入境外国人211.57万人次,下降15.6%;港、澳、台同胞87.31万人次,下降14%;华侨20.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在国际入境旅游者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244.7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603.6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5630.23万人次,下降17.2%。国内旅游收入10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在功能开发、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外贸出口总额211.91亿美元,增长55.8%;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8.75亿美元,增长7.8%。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至年末,已有143家中外营业性金融机构集聚区内。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仓储、分拨等现代物流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年物流企业营业收入5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577.4万吨,比上年增长42.5%;集装箱吞吐量661.4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2.8%。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张江高科技园区聚焦战略效应凸现,微电子产业带不断壮大并向高端发展。至年末,区内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40家,经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30家,已形成33.4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用房,孵化企业达382个。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继续大规模投入、高速度推进。全年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21.52亿元。年内建成或基本建成徐家汇公园三期、广场公园三期、轨道交通5号线、竹园污水处理厂等25项重大工程。外环线隧道、卢浦大桥和大连路隧道相继建成启用,中心城区黄浦江越江车道由26条增至44条,有效地减轻了市中心的越江压力。沪闵高架二期、大连路拓宽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嘉金、亭枫等一批高速公路网进入建设高峰,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85公里。启动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轨道交通6号线等项目。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进入高潮,港区、东海大桥和临港新城工程按照节点目标顺利推进。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内新辟、调整191条公交线路;新增2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由65公里提高到112公里。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952条,公交运营车辆1.86万辆,运营出租车4.87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1.4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9%。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4.06亿人次,增长13.6%;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7.31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6%。积极改善交通设施,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努力缓解局部地区交通拥堵状况。年内更新公交车2254辆,出租车8812辆;建成吴淞码头、蕴川路等4个市郊交通换乘枢纽站;完成了16个瓶颈或堵头、错位路段的拓宽改造。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供水能力1064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20.6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其中生活用水12.54亿立方米,增长5.5%。全年全市用电量745.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2.87亿千瓦·时,增长34%。至年末,全市人工煤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534万户,比上年增长2.2%;全市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87.5万户,增长24.8%。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3%。全年天然气售气量4.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9%。年内上海天然气主干网开始接受“西气”,建成了东海平湖油气田扩建一期工程。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全面启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达191.53亿元,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6%。
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和污水治理三期等一批重大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中小河道整治得到加强,全市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比上年下降11%,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浓度与上年基本持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内完成493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创建“基本无燃煤街道”21个、“基本无燃煤区”114平方公里。新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施了等效于欧II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标准。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有60天,达到二级的天数有265天,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9%。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年内全市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综合处理站54座,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152个。年内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试运行、浦东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投入使用。
城市绿化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重点,全面推进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新建绿地4155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56块。年内中心城区建成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延虹绿地等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全年新建居住区绿地457.5公顷。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6平方米。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公园进程。全市免费开放公园达到88座。郊区片林建设有序推进。年末实有造林面积5.48万公顷。九段沙湿地和崇明东滩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进展顺利。至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1%。
四、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6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12.5%;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19.84亿元,增长21.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52.2亿元,增长24%。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252.4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0.3%。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社会化应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全年主页访问数达579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5%;实现网上办事549项,提供表格下载653项。经济领域信息化加快实施。至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共采集360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增加70万人;累计出具个人信用报告143.5万份,增加57万份;数字证书累计发放超过37万张。银行信用卡累计发放4080万张,全年交易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持卡消费640亿元,增长1.1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04亿元,比上年增长98.5%。年内“大通关”电子平台基本形成。口岸通关单证电子化率从上年的50%提高到70%;日均传输报文从2.59万份增加到5万份。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社保卡累计发放855万张,全年社保卡服务热线(962222)咨询人数达53.7万人次。交通卡累计发放1037.34万张,比上年增加561.44万张,全年销售10.16亿元。上海信息化服务热线(9682000)全年接受咨询4.67万人次。信息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累计完成系统安全测评194个,比上年增加101个。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继续开展。至年末,全市有347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192万人次取得合格证书。
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62万门,总容量达到873万门。至年末,全市电话用户73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5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80.6亿分钟,比上年增长43.9%。其中,国际电话长途通话时长25.6亿分钟,增长14.3%;移动电话长途通话时长19.8亿分钟,增长46.7%;IP电话通话时长35.2亿分钟,增长75.1%。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4.3亿分钟,比上年增长10.3%。至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695兆,比上年增长92.4%;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431.6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92.49万户,增加57.7万户;卫星站点906个,增加69个。至年末,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累计完成1010沟公里,比上年增加150沟公里。超级计算中心计算能力大幅增长,主机平均使用率为86%。至年末,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170.5万户,比上年增加9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67万户,增加40万户。年内完成4000个公用电话亭标准化更新。
五、社会事业
科
技
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06%。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7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32项。燃料电池、信息安全、磁悬浮、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取得进展。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增加。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发明专利5936件,增长49.9%。全年专利授权量16671件,增长1.5倍。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取得新进展。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内共有54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在认定的项目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的项目占71%;拥有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项目占84.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96.6%。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393项,其中70%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1055亿元。技术交易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比上年增长4.9%;合同金额142.78亿元,增长18.8%。
教
育
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7所。其中,本科院校27所,专科院校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4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2.0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在校学生37.85万人,增长14.1%;毕业学生7.12万人,增长29%。全年招收研究生2.25万人,比上年增长17.3%;毕业研究生1.01万人,增长27.2%。深化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高校新校舍建设。年内完成了松江大学园区一期、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校区共48.4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86所,在校学生64.83万人,比上年下降3.6%。普通中学844所,在校学生75.47万人,比上年下降4.4%,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9.67万人,比上年增长9%。中等专业学校83所,在校学生13.69万人,比上年增长8.1%。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2%。年内启动了崇明、奉贤、南汇和金山4所寄宿制高中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课改教材已在全市179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的起始年级试用。
积极发展多元办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15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3.78万人;187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3.33万人;40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5.93万人。
文
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3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20余项,其中话剧《商鞅》和京剧《贞观盛事》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电影《父亲》获二十七届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6个,公共图书馆35个,档案馆45个,博物馆23个。年内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共展出38天,接待观众14.3万人次。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8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9部。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业频率共有10套,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72.7小时。其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5.9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6.8小时。专业频道共有1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75.1小时。其中,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23.8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51.3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2.5小时。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至年末,有30个有线台(网)收转了上海卫视节目,其中澳门、日本、澳大利亚各1个。年内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电影频道。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年内组建了新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全年共出版报纸17.05亿份、各类杂志1.83亿册、图书2.74亿册(张)。
卫
生
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至年末,全市分类登记的医疗机构1487所,其中,非营利性574所,营利性913所。年内有997名医师和679名护士进行了注册登记。不断改善就诊环境,方便市民就医。年内完成18家市级医院急诊室改造,全市69家区县中心以上医院实行了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制度。基本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年内实施了《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应急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等七大系统支撑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临床医学中心在建项目达33个,质量和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实施了《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
体
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上海国际友好城市运动会等11项国际体育赛事和23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上海运动员获得5项世界冠军和9项亚洲冠军。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27.5枚金牌、31.5枚银牌和28.5枚铜牌。上海女足在全国女足超级联赛、全国女足锦标赛和全国女足联赛中,均获得冠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上海申花、国际足球队分别夺得全国甲A联赛冠亚军。
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年内成功举办了上海市第八届全民健身节、上海市第七届社区健身大会、上海市职工足球赛等20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年内新增577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成13个健身苑、563个居委会健身点、1个健身中心,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全年为各居住小区的健身苑、健身点配置各类健身器材7713件。
社会福利与救助
整合政府救济与社会帮困资源,完善救助帮困信息平台,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44家,床位3.8万张,其中,年内新增养老床位3062张,改扩(新)建薄弱养老机构57家。由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151家,床位1.41万张。全年新建40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15个老年活动室。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应保尽保”。至年末,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5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46万人。全市有9.31万协保人员享受政府生活困难补助,12.98万人享受粮油帮困。扎实推进残疾人救助事业。年内新办福利企业93家,新安置1449名残疾人就业;新建盲道121.95公里、坡道1843个,完成376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全市共有5.82万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医疗救助金额达6339.8万元,人均救助金额1089元。年内在全市170个街道(镇)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
六、人民生活
人
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41.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26‰,死亡率为7.55‰,自然增长率为-3.29‰。
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沪创业。至年末,已有2.78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0.14万名,境内人才2.64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8.7%,硕士、博士以上占9.8%。
就
业
落实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82.1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5.1万人,比上年减少15.8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71.6万人,比上年增加33.2万人;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人员22.9万人,增加2.7万人;自由职业者15.9万人,增加1.8万人。
实施职业技能振兴计划,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开拓新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化解就业压力。至年末,全市职业介绍机构402个。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4050”工程累计开发626个创业项目,安置2.6万名“4050”人员上岗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缓解困难群体就业矛盾。全年政府出资购买的社区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岗位,共安置就业特困人员近9万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年内政府投资建成的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完成实训鉴定26.3万人次。至年末,全市有青年职业见习基地719家,见习学员2.5万多人,见习后一次性就业率接近60%。积极推进非农就业,拓宽离土农民就业渠道。年末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岗位12.5万余个。年内还实施了“万人就业项目”、“灰领型技能人才培训”等就业新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至年末,全市有7.54万名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3.6%。
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9%。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22160元,比上年增长13.8%。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867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658元,增长7.2%。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68台,家用空调136台,影碟机74台,移动电话133部,家用电脑60台,热水器81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25台,轻骑、摩托车88辆,洗衣机75台,热水器61台,移动电话91部,影碟机31台,家用空调37台,家用电脑15台。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4.6亿元,当年新增1139.02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40.57亿元,新增1077.58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4.03亿元,新增61.44亿元。
居
住
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6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住宅竣工面积2171.34万平方米,增长23.8%。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258.8万平方米,相当于全市住宅竣工面积的11.9%。年内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和高水平管理的“四高”优秀小区101个。年内完成平顶改坡顶1637幢,水箱改造265个。旧区改造有序推进。全年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75.4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3.8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2.3%。
进一步扩大廉租房制度受益面。廉租房认定标准从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提高到7平方米,受益困难家庭累计达到7724户。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年内开工建设中低价住宅300万平方米。已竣工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101.9万平方米,其中1.3万余套供动迁居民购买。
物业管理不断完善。年内完成555万平方米旧住房整治,更新维修影响正常运行的旧大楼电梯115台。全面实行居住物业管理小区经理责任制,年内5279名物业管理小区经理取得了执业资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电力等能源供需紧张矛盾还未得到有效缓解;商品房价格上涨偏快,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待加强;扩大就业的任务依然很重;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郊区的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国内商业统计范围包括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和饮食业。
4、民间投资是指除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以外的其它经济类型主体进行的投资。
5、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它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6、“1+3+9”工业园区中的“1”是指浦东新区;“3”是指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9”是指九个市级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定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松江工业区、青浦工业园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和崇明县工业园区。
7、“5+2”工作制,即365天天天能通关,是指在上海口岸对货物通关实行每周7天的新工作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后,口岸各相关部门将按照周一到周五同样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周六、周日也为企业提供报检、报关和晚上的预约报检报关服务,并在口岸各现场提供通关查验、放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