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日期: 2001-02-03    访问原始出处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实现了为“十五”计划开好局的基本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5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增长幅度连续第10年保持两位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5.53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1亿元,增长8.7%。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0.7%。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99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其中,增值税111.95亿元, 增长19.7%;营业税191.12亿元,增长24.3%;个人所得税78.44亿元,增长30.2%;房产税14.66亿元,增长10.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促进新一轮投资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4.3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幅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 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12.4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9%;更新改造投资436.83亿元,比重为22%;房地产开发投资620.31亿元,比重为31.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6.51亿元,比上年下降17.3%;第二产业投资68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1294.97亿元,增长3.9%。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774.38亿元,比上年下降6.7%;非国有经济投资12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5.6%上升到61%。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6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1.5%上升到23.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7%。其中,交通运输通信投资168.42亿元,增长43.3%;市政建设投资177.89亿元,增长8.9%;公用事业投资92.25亿元,比上年下降11.7%。   

价 格

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0.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1%,衣着类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2.1%,居住类上升2.3%。 原材料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3%。

农 业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4.69亿元,增长2.9%;畜牧业总产值88.55亿元,增长2.4%;渔业总产值40.97亿元,增长13.4%。 加快调整以减粮、扩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的农业种植结构。全年调减64.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用于扩大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调整为43∶57。全年粮食总产量151.4万吨,比上年减少13%。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6.7%。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蔬菜产量比上年增长12.5%,水果产量增长15.9%,水产品产量增长1.5%。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创汇型农产品生产明显扩大。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8.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通过外贸公司直接出口7.14亿元,增长4.6%。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至年末,全市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进入功能性开发阶段,建成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87个。在蔬菜、生猪、水产品、食用菌、瓜果等5种农产品的生产中建立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体制,跨出了上海农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   

工 业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8.73亿元,比上年增长4%;重工业增加值1349.52亿元,增长17.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6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06.4亿元,增长18.6%。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8%。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开发新产品2万多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6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7%。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79,比上年提高5.27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实现税金380.67亿元,增长1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1.07亿元,增长8.6%,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3.9%;实现税金262.55亿元,增长11.4%,占工业税金总额的69%。 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发展行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6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396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其新增产值占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60.3%。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激光视盘机产量比上年增长1.8倍,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91.3%,微波炉产量增长83.9%,数字程控交换机产量增长60.8%,轿车产量增长14.8%。   

建 筑 业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7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施工面积4928.54万平方米,增长5.6%;竣工面积2020.84万平方米,增长5.9%。建筑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7.2%。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8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 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3200余家。金融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已达69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24家。有24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金融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务。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84.22亿元,当年新增1812.71亿元;贷款余额7187.9亿元,当年新增1221.3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102.34亿元,现金支出10305.3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03.01亿元。 资本市场在扩大开放和不断规范中继续发展。全年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41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1.5%。其中,股票成交额2.27万亿元,下降27.6%;债券成交额1.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2%。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全年成交额达28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倍。全年沪市共筹资957.4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发行新股筹资534.29亿元;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至年末,上市证券数已达744只,当年新上市93只,其中股票690只,当年新上市78只。全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成交额750.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9%。银行间人民币拆借成交4.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 保险收入稳定增加。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32家,其中外资保险机构16家。全年保费收入180.2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95亿元,增长14.5%;人身险保费收入140.3亿元,增长52.4%。全年保险赔款38.82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国内商业

商业企业以展示商业新形象为动力,加快布局和业态调整,进一步推进“购物放心街”、“专业特色街”的创建活动和橱窗透亮延伸工程,努力促进市场销售。全年国内商业增加值3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3%。至年末,本市连锁网点达4193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1090家,便利店1824家。 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吃的商品零售额7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9%;穿的商品零售额247.14亿元,增长7%;用的商品零售额842.33亿元,增长8.5%。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家电、通信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新的消费主导。移动电话销售量比上年增长48.6%,摄像机销售量增长36.4%,家用电脑销售量增长23.7%,传真机销售量增长21.3%,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销售量增长13.6%。 商业购销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0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商品销售总额4572.68亿元,增长11.4%,其中批发销售3089.86亿元,增长13%。 至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950个,全年成交额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20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提高。全年发送信函4.67亿件,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国际特快专递57万件,增长9.4%。电信业务快速增长。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77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7公里。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53.1万门,总容量达到738.5万门。年末电话用户61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6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4万户。由于IP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拨打长途电话大幅增加,全年固定电话用户长途电话通话量5.3亿次,比上年下降23%,其中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3988万次,下降14.7%。 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运总量50310.4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铁路运输3308.5万吨,增长1.4%;公路运输28869万吨,增长1.8%;水路运输18032.9万吨,增长3.8%;民用航空运输100万吨,增长13.6%。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6324.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铁路3231.2万人次,增长8.4%;公路1508万人次,增长17.6%;水路542.9万人次,增长0.7%;民用航空1042.31万人次,增长16.9%。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19.4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0.9%;进出港旅客达到2066.04万人次,增长16.8%。 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21亿吨,比上年增长8.1%。全年集装箱吞吐量634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72.8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3%。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68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竣工面积1758.01万平方米,增长7%。住房制度改革政策效应显现,房产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67.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647.91万平方米,增长14%。在商品房销售面积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96.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存量房产交易持续攀高。全年成交过户面积1422.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3.91万平方米,增长82.7%。房屋租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商品房屋出租面积494.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9%。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快速增长,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40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238.25亿元,增长25.7%;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14.89亿元,增长20.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49.24亿元,增长11.9%。 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235.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1.8%。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到2500兆,本地的信息交流量达到7200千兆。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310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8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2.5万户。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累计完成550公里,比上年增加350公里。无线通讯盲区基本消除,年末微波占有信道1216波道公里,数字微波线路长度2872公里,卫星站点460个。完成了郊区有线电视“千村通”工程和宽带上网、IP电话等技术设施基本建设。有线电视双向改造累计完成14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320万户。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建成开通,52个政府部门实现政务公开信息上网。社会保障卡申领张数达到670万张,公交“一卡通”年发卡量达到210万张,电子数字证书累计发放达到30万张。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已初步形成规模,全年提供征询服务19.5万人次。年内完成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试播。   

旅游产业

丰富旅游服务内涵,整合优化旅游资源,都市型旅游发展呈现新局面。全年旅游产业增加值27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299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5家。年末已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2个,开通旅游交通服务专线48条。全年接待由上海入境的境外旅游者204.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入境外国人146.97万人次,增长5.6%;港、澳、台同胞52.62万人次,增长40.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825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6469.5万人次,增长0.6%。国内旅游收入805.78亿元。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534.13亿元,比上年增长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16.71亿元,增长19.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上升到28.6%。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49.63亿元,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3905.09亿元,增长22.7%。 非公有制经济商业企业零售额领先增长。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股份制商业企业零售额28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114.49亿元,增长57.5%;个体和私营商业企业零售额199亿元,增长11.2%;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零售额1062.97亿元,下降2.3%。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年内国有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共吸纳社会资本近1200亿元。至年末,全市795家中央在沪和市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有490家完成各种多元化改制,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比重达62%。已改制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86%。资产重组成效显著。全年有53 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资产置换、国有股回购等方式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62.87亿元;有17家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增发新股、增资配股等方式,累计募集资金152.2亿元。积极稳妥地实施破产兼并,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48户。其中,完成33户,15户正在清算过程中。在已完成的33户企业中,核销银行呆坏帐30多亿元,减少债务43.96亿元。国有企业通过产权市场,采取以“存”盘“活”、以“小”盘“大”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全年共成交各类产权5665宗,比上年增长45.1%;交易金额1543.5 亿元,增长1倍。其中,国有企业产权1396宗,交易金额470多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至年末,全市已有8.79万家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及个体工商户共443.6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5%。全年有136.84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 年内平稳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至年末,全市有6.98万家单位、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共6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单位参保率达到98%。全市14.8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门诊大病及住院医疗保险。   国内合作 按照把握机遇、各方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积极服务、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国内合作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全国的水平。年内全国各地新增来沪企业4034家(包括自然人),注册资本总额26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38家。至年末,各地在沪企业已达20642家(包括自然人),注册资本总额854亿元,实际投入资金超过1500亿元。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的企业已达4400家,上海方投资超过220亿元。全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77项,总金额143.47亿元,涉及基础设施、科技、农业、旅游、房地产、汽车、建材、商贸等领域。 上海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三峡库区等地对口帮扶与协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完成了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来沪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56户、3646人。 以合作、双赢为目标,加快开拓全国市场。上海商业部门发挥在新型业态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方面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与外省市开展以连锁超市为主的多业态合作。至年末,上海在外省市开设的连锁企业网点达153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2亿元,比上年增长74.5%。   

对外贸易

积极实施外贸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趋缓的不利影响,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0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进口总额332.67亿美元,增长13.3%;出口总额276.28亿美元,增长9%。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112.18亿美元,增长5.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9.6亿美元,增长11.9%。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增长。全年一般贸易出口110.71亿美元,增长8.9%;加工贸易出口157.28亿美元,增长6.4%。出口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4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7.9%提高到5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28亿美元,增长12.9%,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9.6%。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全年对亚洲出口138.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对欧洲出口53.78亿美元,增长17.9%;对北美洲出口63.22亿美元,增长4.6%;对拉丁美洲出口8.74亿美元,增长18.2%;对大洋洲出口5.55亿美元,增长3.2%;对非洲出口6.2亿美元,增长10%。 上海口岸贸易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120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进口总额524.8亿美元,增长9.9%;出口总额680.07亿美元,增长10.5%。   

吸收外资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抓住世界经济增速趋缓、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机遇,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引进外资方式,吸收外资显著增长。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458项,比上年增长35.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73亿美元,增长15.4%;实际到位金额43.92亿美元,增长39%。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59项;吸收外资合同金额53.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包括赛科石油化工、泰隆半导体、国际商业机器微电子产品、华微半导体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出口潜力大的特大型项目。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21.26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28.8%。全年批准外商投资工业项目1308项,比上年增长39.4%;合同外资54.84亿美元,增长13.3%。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5个。   

引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和适用技术,推动上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全年共签订技术设备引进合同1514项,成交金额28.26亿美元。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991项,比上年下降7.9%;合同金额12.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实际完成营业额11.38亿美元,增长35.9%;派出劳务人员1.17万人次,增长10.3%。对外承包工程范围逐步拓宽,积极向隧道、电讯、地铁等高技术领域拓展。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0个。   

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优化和功能开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年浦东新区增加值10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70.75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505.27亿元,增长14.7%,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达46.7%。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10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40%。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880项,比上年增长27%;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0.01亿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合同金额的27.1%。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至年末,已有123家中外经营性金融机构集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效应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突出孵化创业、微电子产业链、新药研制开发链、“产、学、研”结合链四个方面的功能,已引进研发机构20家,孵化创业企业152家。外高桥保税区开展空运和海运“直通式”服务试点,现代物流功能进一步拓展。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2496.84万吨,比上年增长67.7%;集装箱吞吐量289.21万国际标准箱,增长57.2%。全区仓储物流企业已增加到601家,全年实现销售额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金桥出口加工区作为外向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516.92亿元,增长54%。   

三、社会事业   

科 技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8%。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338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7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42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2769件,比上年增长12.8%;专利授权量5370件,增长32.7%。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内共有495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的项目占68.5%。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348项,其中70%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350亿元。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年上海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38万项,比上年增长13.6%;合同金额106.16亿元,增长43.7%。   

教 育

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至年末,普通高等院校调整为45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3所;成人高校调整为31所。 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投资、机制和体制“三位一体”的改革与创新。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9.86万人,比上年增长21.3%;在校学生28万人,增长23.5%。全年招收研究生1.58万人,比上年增长25.1%;毕业研究生0.68万人,增长16.2%。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建设,全市新建高校学生公寓总面积30万平方米。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一期工程竣工,共入驻学校7所、学生1.21万人。松江大学园区建设首次尝试了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继续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852所,在校学生72.28万人,比上年下降8.3%。普通中学865所,在校学生80.23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5.08万人,增长4.8%。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学生12.12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升学率98.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推动本市基础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年内93所中小学校舍完成改造达标建设,上海市第一所免费的完全中学开学。 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5.38万人,比上年增长27.2%;在校学生13.83万人,增长20.4%,其中本科学生4.92万人,增长39.4%。   

文 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1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APEC文艺演出以及世界著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水准。在全国和国际性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100余项,其中电影《生死抉择》获“五个一工程”特等奖。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指导中心36个,公共图书馆32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20个。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9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2部。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89.7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7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10.3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497.7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9.5小时。全国有11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6.98亿份、各类杂志1.85亿册、图书2.68亿册(张)。全市1012个东方书报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补充,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采。   

卫 生

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为抓手,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满足市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3所,其中,医院432所,门诊部(所)32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所,妇幼保健机构10所。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51万人,其中,医生4.85万人,护师、护士3.77万人。全市拥有医院病床7.63万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新发展。至年末,9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60所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改制成立了为社会贫困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惠医院;首家由企业医院转制而成的民营博爱医院正式开业。   

体 育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喜力网球公开赛等11项国际体育赛事和34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在世界重大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13项世界冠军、27项亚洲冠军、3人4次超3项世界纪录;1队、2人5次超3项亚洲纪录。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运动员获得29.5枚金牌、29.5枚银牌和24.5枚铜牌,团体总分1802.25分,其中有2人2次超2项世界纪录。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名列全国第三名。同时,上海代表团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新增473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成29个健身苑、430个居委会健身点、11个校园健身点、1个体育场馆健身点。全年配置各类健身器材8158件。年内建成2座体育主题公园,总面积44.5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与救助

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的覆盖范围。年内新增养老床位2855张。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53家,床位3.11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106家,床位0.84万张。全年有33.8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0.02万人享受粮油帮困。年内新办福利企业65家,新安置1134名残疾人就业。建立规范的市和区县法律援助中心20个,共接受法律咨询6.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645件,增长11.8%。出台了与医保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制度,年内已有2.7万人次得到救助。   

四、人民生活   

人 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27.1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3‰,死亡率为7‰,自然增长率为-2.7‰。   

就 业

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推动多渠道扩大就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86.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7万人。其中,职工375.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99.13万人,增加31.63万人;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人员16.42万人,增加4.74万人;自由职业者10.44万人,增加3.56万人。 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3%。 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2.58万个。“4050”工程全年开发765个项目,已实施500多个项目,安置3.1万名“4050”人员上岗就业。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2883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850元,增长5.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154台,家用空调100台,影碟机56台,移动电话50部,家用电脑38台,组合音响34套,健身器材7套; 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05台,轻骑、摩托车73辆,洗衣机70台,热水器47台,移动电话35部,影碟机29台,家用空调16台,家用电脑7台。 居民储蓄存款又有增加,增幅提高。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01.89亿元,当年新增477.8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81.82亿元,新增460.69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0.07亿元,新增17.16亿元。   

居 住

住宅建设持续发展,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48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竣工住宅面积1567.45万平方米,增长7.4%。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173万平方米,相当于全市住宅竣工面积的11%。建成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和完整街坊113个。年内完成市区多层住宅平顶改坡顶1754幢,水箱改造1352个。新一轮旧区改造全面启动。全年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386.66万平方米。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6.7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85.7%。 为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廉租住房制度在10个区完成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年内落实解决了130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   

五、城市建设与管理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十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全年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0.78亿元。年内建成或基本建成上海科技馆、国际新闻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28项重大工程。外环线越江工程、大连路越江隧道、卢浦大桥、磁悬浮列车机场快线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改善市内交通,武宁路桥、龙吴路、汶水路等一大批市政道路进行了改建和拓宽。为加速与江浙周边地区的沟通,同三国道上海段、沪青平、嘉浏、莘奉金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991条,比上年增加13条。公交运营车辆1.81万辆,运营出租车4.69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6.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轨道交通客运量2.83亿人次,增长1.1倍。公交车辆、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客运量形成7∶2∶1的新格局。 公用事业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048万立方米。自来水售水量20.0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其中生活用水12.26亿立方米,增长3.2%。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6.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1%。年内完成42万户居民电表分时计价改造。年末人工煤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511.6万户,比上年增长3.3%。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1.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年末全市天然气家庭用户已达61.37万户。全年天然气售气量2.8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1.2%。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加强长效管理为抓手,优化城市整体环境取得新进展。 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苏州河六支流截污纳管工程23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完成820家单位的污染源截流,截污量达15万吨/天;关闭或搬迁畜禽牧场27家,治理8家,使苏州河及其支流河水水质呈稳定改善的趋势。大气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年内关停并转污染企业92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总悬浮颗粒浓度与上年持平,二氧化硫浓度比上年下降8.9%,氮氧化物浓度下降11.1%。年内创建2个无燃煤区、 24个基本无燃煤街道、14个大气达标街道(镇)、4个烟尘控制达标乡镇。上海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85%。至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733平方公里。市区居民小区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年内建成30座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完成了市中心10个主要路段积水改造。   

城市绿化

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年市区新建公共绿地面积802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39块;建成和扩建了塘桥、泾南、黄兴和月浦4座公园;市中心建成延安中路绿地(二期)、太平桥绿地、凯桥绿地、大宁绿地、华山绿地、徐家汇公园(一期)等6块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全年新建居住区绿地410公顷,完成破墙透绿2.39万米。年末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世界经济增速趋缓,对上海外贸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亟需进一步转变;职工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确保农民增收还需继续努力。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国内商业统计范围包括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和饮食业。 4、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