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6-03-06访问次数:2194 信息来源:山东省统计局字号:[ ]


山东省统计局

2006年3月5日

    2005年,是我省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山东的一系列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为10.4:57.5:32.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差距在0.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生产总值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10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其中“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0.1万人。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近5亿元,惠及下岗失业人员132万人次。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859.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西输东接”工程成效显著,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62.2万人,增长34.9 %。城镇登记失业率3.35%。

    价格总水平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较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消费品价格上涨1.2%;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涨幅回落2.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9%,涨幅回落7.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涨幅回落4.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9%。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5%,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9.0%。

    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龙头带动”、“三个突破”和“双30”发展战略,全省区域经济呈现出东中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2.9亿美元,占全省的92.5%。县域经济呈现强者更强、“弱者”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30个欠发达县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加快追赶速度,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总量居全国第二位。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文明山东建设成绩斐然,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评选出的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我省获得2个。28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43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0个城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数量列全国第二位。

    海洋经济带动作用增强。积极倡导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海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海洋石油、滨海旅游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58.7亿元、574.7亿元和39.0亿元,分别增长38.4%、23.8%和39.8%。海洋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加强。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12处,保护区面积达到53.7万公顷,有18个县成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对13户省属企业进行了重组整合。投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规范了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积极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实行“五奖一补”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努力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034.5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55.9亿元,下降7.2%;牧业产值1125.6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465.5亿元,增长6.7%。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达到3917.4万吨,创六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1.4%;棉花产量由于受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减少22.9%。多数主要农牧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

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3917.4

11.4

夏粮

万吨

1801.1

13.6

秋粮

万吨

2116.3

9.6

棉花

万吨

84.6

-22.9

油料

万吨

363.9

-1.6

蔬菜

万吨

8607

-3.1

园林水果

万吨

1201.5

4

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3070.3

0.4

牛年末存栏

万头

970.5

-2.7

羊年末存栏

万只

3260.2

-0.8

肉类

万吨

736.9

5.8

猪牛羊肉

万吨

480.7

4.3

禽肉

万吨

245

9.6

禽蛋

万吨

441.8

2.1

奶类

万吨

221

17.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了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全省人工造林面积141.1千公顷,其中,用材林47.5千公顷,经济林42.7千公顷,防护林49.6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1.8万吨,比上年增长7.9%;核桃产量2.0万吨,增长42.9%。

    渔业生产成效显著。水产品总产量73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26.1万吨,增长2.3%;淡水产品产量110.0万吨,增长3.7%。优质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对虾、海参和大菱鲆养殖产量为6.9万吨、4.6万吨和3.5万吨,分别增长11.3%、15.0%和94.4%。水产品加工产量443.2万吨,增长32.2%。远洋渔业产量25.8万吨,增长14.2%。休闲渔业收入16.8亿元,增长40.0%。水产品出口创汇28.0亿美元,增长27.3%。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已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0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78处, 认证无公害产品201个。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机总动力9199.3万千瓦,增长5.1%。大中型拖拉机22.8万台,增长7.6%。玉米联合收获机5873台,增长69.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227.8千公顷,机播面积5383.7千公顷,机收面积3713.6千公顷。实现农机服务产值340.1亿元,增长4.9%。

    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农村用电量346.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9%。化肥施用折纯量467.6万吨,增长3.7%。有效灌溉面积4790.0千公顷,增长0.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79.7千公顷,增长2.7%。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308.2亿元,增长29.1%。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达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9%,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26867个,比上年增加6563个,增长32.3%;实现增加值8411.9亿元,增长28.4%。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567.6亿元,增长14.9%;集体工业增加值741.5亿元,增长15.9%;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9.2%和32.7%。轻工业增加值2935.3亿元,增长30.8%;重工业增加值5476.6亿元,增长28.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9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实现利润2138.2亿元,实现利税3396.3亿元,分别增长56.6%和50.6%。企业亏损面下降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0.4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4.8,提高29.2个百分点。

    制造业贡献加大,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实现增加值699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3.2%,比上年增长31.9%,拉动工业增长25.9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支撑力增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和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7.0亿元和56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6 %和67.7%。非公有制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4797.6亿元,增长38.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0%。其中,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675.4亿元,增长4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7.1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1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3种,占85.8%,其中有40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3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   品

单 位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14029.8

-2.3

 天然原油

万吨

2694.5

0.8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001.6

18

 水泥

万吨

13986.8

1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4760.8

48

 粗钢

万吨

3183.8

61.1

 钢材

万吨

3008.5

48.8

 

万吨

367.8

43.5

 

亿米

88.7

33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192.2

25.6

 塑料制品

万吨

157.6

28.7

 合成氨

万吨

631.7

13.3

 啤酒

万千升

325.1

-5.4

 汽车

万辆

48.1

5.5

 摩托车

万辆

117.2

20.3

 家用电冰箱

万台

694.3

12.4

 房间空调器

万台

601

-7.2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39.4

-29.7

 彩色电视机

万部

1092.7

43.2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全部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5508家,比上年增加13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90.8亿元,增长26.5%;实现利税151.5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0.6亿元,增长29.3%;实现利税42.4亿元,增长26.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7274.8亿元,增长34.7%。从投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8.4亿元,增长2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653.5亿元,增长4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79.6亿元,增长29.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及省重点支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1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2%;机械电子工业投资完成1500.0亿元,增长63.1%;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完成52.4亿元,增长78.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完成614.1亿元,增长44.1%。全年新开工项目3.6万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3554个,增长45%。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674.7亿元,增长28.0%;土地开发投资45.2亿元,增长44.6%;土地购置投资166.8亿元,增长11.9%。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增长27.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19.0%,其他商品房投资增长36.8%。

    商品房市场保持热销态势。全年销售商品房316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3%,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竣工面积2.4万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5%。在住宅销售总量中,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占88.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城乡市场快速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4548.6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577.8亿元,增长14.3%,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速较快。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日益扩大。批零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2.3亿元,增长16.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3.0亿元,增长15.5%。

    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总量、经营领域、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3.3%。

    大中型贸易企业和交易市场稳步扩大。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大中型流通企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零售额1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年成交额一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381个,增加65个;已出租摊位22.3万个,摊位出租率为91.9%,提高2.1个百分点;营业面积为1778.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2822.2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5.8%。

六、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76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增长28.9%;进口306.4亿美元,增长23.0%。美国成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美国出口89.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19.4%。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135.7亿美元,增长39.6%,占出口总额的29.3%,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平稳发展。有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年合同利用外商投资28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110.1亿美元,增长12.2%,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增长3.1%。外资在汽车、造船、电子信息、石化、机械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增大,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50个。第二产业仍是外商投资热点,合同外商投资额和实际外商投资额分别占全省的84.7%和87.0%。韩国投资跃居首位。落户山东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6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57家,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1.3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完成营业额17.4亿美元,增长15.0%;外派人员3.8万人次,增长19.3%;期末在外人数7.2万人,增长14.2%。对外交往进一步拓展,发展国际友好城市10对。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63公里,比上年增加130公里。公路铁路水路旅客运输量9.8亿人次,货物运输量14.8亿吨,分别增长10.2%和12.1%。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增长25.7%。航空业持续发展。航空货邮量达到20.2 万吨,增长18.8%;客运量986.2万人次,增长17.4%。

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情况

  

   

     

运输量

增长

周转量

增长

运输量

增长

周转量

增长

(亿人次)

%

(亿人公里)

%

(亿吨)

%

(亿吨公里)

%

合计

9.8

10.2

827.8

10.6

14.8

12.1

5582.8

16.7

公路

9.3

10.5

539.1

13.4

12

12.7

711.8

19.4

铁路

0.4

2.5

282.7

5.9

1.9

2.6

1219.1

18.7

水路

0.1

9.2

6

7.5

0.9

26.3

3651.9

9.7

    民用汽车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50.0万辆,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私人轿车51.0万辆,增长21.6%。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3.8亿元,增长41.1%;邮政业务总量44.7亿元,增长12.7%。年末长途电话电路1.3万个2M,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0.2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7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15.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

    旅游业总收入超过千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1.4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5.1万人次,增长30.0%;接待国内游客1.4亿人次,增长20.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9.0亿元,增长2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8亿美元,增长37.7%;国内旅游收入974.6亿元,增长27.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境内财政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税收总收入2130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增长29.5%。财政收入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地方税收收入增长31.7%,高于非税收入增幅8.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7.0%,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465.5亿元,增长23.2%。

    金融业发展良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478.0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0亿元,增长16.1%。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7103.5亿元,增长16.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35.1亿元,增长17%;企业存款余额4123.9亿元,增长6.8%。贷款强势增长,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874.0亿元,新增贷款首次超过2000亿元,比年初增加2032.0亿元,增长17.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3381.8亿元,增长17.6%;基本建设、私营及个体企业、三资企业贷款比年初分别增长23.9%、17.3%、24%。社会信用总量持续增长。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4230亿元,比上年多签发470亿元,增长12.5%。有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截至年末发行89亿元。金融机构共实现盈利165.6亿元,增长80.4%。

    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股票108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8家(其中4家同时在境外上市),股票82只;境外上市公司26家。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41家,证券服务部34家;期货经纪公司9家。省内证券营业部股票基金交易金额2196.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全面推开,12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其中7家公司已经完成股改。期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期货交易额8282.7亿元,增长26%。

    保险业健康发展。保费收入3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8亿元,增长18.4%;人身险保费收入252.8亿元,增长3.6%。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76.6亿元,增长16.1%。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52.4亿元,增长22.8%;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24.2亿元,增长3.8%。

九、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9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408项,其中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占77.1%。星火计划成效显著。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219项,其中国家级118项。专利工作成绩斐然。专利申请量28835件,比上年增长5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801件,增长48.6%。授权专利10743件,增长1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03件,增长14.6%。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共有两院院士33人,其中新增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共建立技术中心274家,其中国家级4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1%,比年初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9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实现利润4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5亿美元,增长70.3 %,占出口总额的9.2%。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深入展开。“名牌战略”取得新突破。在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我省荣获了其中2个;中国名牌产品119个,新增59个;山东名牌产品941个。国家免检产品194个,新增121个。全国驰名商标达到53个。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193个县区级食品生产区域实施了区域监管,加强对肉禽加工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完善技术检测网络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8个,完成19个食品通用实验室、8个棉花公检实验室的建设。

    气象监测现代化水平提高。《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自动气象站监测网。建成7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站、17个酸雨观测站、6个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极轨卫星接收站。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号32次,发布短时灾害预报1825次。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5.8亿立方米。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创建了16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首批确定了10处实训基地、110所骨干示范性学校、278个示范专业(点)。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全年招生40.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17.1万人,分别增长22.3%和23.8%。职业培训工作取得新成绩。技校招生超过12万人,培养高级技工10万多人。

 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

招生数(万人)

在校学生数(万人)

 

数量

增减()

人数

增减(%)

人数

增减(%)

研究生教育

31

1

1.4

26.4

3.7

32.3

普通高等教育

104

7

40.1

22.3

117.1

23.8

中等职业学校

806

8

39.2

0.2

109.3

4.3

普通中学

4404

-165

179.7

-6.6

592.5

-5.7

小学

15871

-1072

104.3

-5.4

615.4

-2

特殊教育学校

139

0

0.2

-7.5

1.6

-0.3

幼儿园

15718

-735

89.8

8.3

165.5

13.3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8个,艺术表演场所95个,公共图书馆14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9个。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58个,馆藏档案696.6万卷。共出版各类图书5900种、报纸133种、杂志266种。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5.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85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两个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有215个项目竣工,竣工率96.0%。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28个。1845.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试点,筹集资金4.4亿元。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实施了第八、第九批全民健身工程,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24.4万平方米。在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中,共获得5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42枚金牌、29枚银牌、27枚铜牌,总分2102.2分,金牌、总分分别列全国第三、第四位。

十、城乡建设

    城镇化进程加快,规划调控作用显著增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重点完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和《济宁都市圈规划》三项规划的评审论证。108个市县全面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96个全国重点镇和247个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0812个村庄重新修编或调整完善了规划。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新开工建设1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87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60万人。城市交通、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70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营运车辆1500标台、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300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

    建筑墙材革新和节能工作扎实推进,安康居住工程全面实施。全年实际应用新型墙材150亿块标砖,占建筑墙材总量的65%;完成节能建筑工程1350万平方米,占新建居住建筑总量的45%。全省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58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竣工面积252.7万平方米,增长53.6%。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资源供应调控。实施采矿权源头控管,保证重点矿山建设,全省划定矿区范围102个,颁发采矿许可证471个。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085个,增加土地面积93.4千公顷,其中,增加农用地36.4千公顷,增加耕地30.9千公顷。地质勘查取得明显成效。投入勘查资金5.9亿元,新发现金、铁、铜、煤和地热等一批矿产地。新增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矿山公园1处。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工作全面推进。挖潜盘活存量土地9.7千公顷。对布局不合理的“小、散、乱”矿山进行了关停并转和重新整合,促进了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开发。煤炭开采回采率达到65%以上。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完善,国有土地有偿出让17.9千公顷。

    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12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了20个生态建设示范县。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4处,面积1083.3千公顷。8个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地区在全国首批通过整体验收。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分别达到7个和36个,绿色学校分别达到24所和136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乡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179个。关停并转迁企业465个,对45条重点河流实施了综合治理。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250个,面积2965.2平方公里。17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3.9%,其中,15个城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省控地表水中,41.4%的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35.3%。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12个,面积2197.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烧区90个,面积955.4平方公里。

    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完成了对空气、地表水、废水污染源共123套数据采集装置安装建设。累计建成23个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04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数据量已占总量的77%。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近岸海域、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全省环境状况公报和全省环境质量通报、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2005年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24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4‰,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5.83‰。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744.8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57.3元,增长11.7%,其中食品支出2512.7元,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1.9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81.0元,增长15.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饮水机

65.5

组合音响

22.3

微波炉

42.9

照相机

57.6

电冰箱

91

空调器

74.4

排油烟机

87.2

固定电话

92.3

淋浴热水器

72.4

移动电话

144.3

洗衣机

93.3

健身器材

6.2

彩色电视机

118.3

助力车

17.6

影碟机

62.7

摩托车

47.6

家用电脑

45.6

家用汽车

4.5

    农村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5.8元,增长14.5 %。其中,食品支出1087.7元,增长8.8 %;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77.2元,增长2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平方米。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微波炉

2.2

家用计算机

2.3

电冰箱

28.6

组合音响

14.2

抽油烟机

6

照相机

7

热水器

15.4

空调机

4

洗衣机

40.9

固定电话

85.9

黑白电视机

19.2

移动电话

46

彩色电视机

91

摩托车

65.2

影碟机

45.1

汽车(生活用)

1.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3.8万人、861.5万人、771.1万人、578.7万人和461.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7.3万人、89.6万人、23.6万人、102万人和70.4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45.3亿元,增加45.3亿元;支出372.2亿元,增加51亿元。企业退休人员中有180.5万人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其中社区管理率达到7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0万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8.9万人。其中,城镇低保63.3万人,农村低保35.7万人,农村定期救济19.9万人。省市县乡四级财政联保的新五保供养体制基本确立,集中供养率39.6%,供养经费支出3.5亿元。专项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试点县(市、区)由上年的21个扩大到45个。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住房、教育、就业、司法援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72万人。全省接收捐款6.1亿元,其中“慈心一日捐”接收捐款5.6亿元。全省福利彩票销售53.9亿元,比上年增长89.0%。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15个,床位12.2万张,收养9.5万人。社会福利企业1881个,安置残疾人员4.4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省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计算基数为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