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西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省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增长快、结构调整优、宏观效益好、居民收入增、市场物价稳、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态势,全年宏观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陕西生产总值438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8.48亿元,增长7.4%,占生产总值的11.1%;第二产业增加值2318.17亿元,增长14.9%,占生产总值的52.9%;第三产业增加值1577.26亿元,增长11.4%,占生产总值的36%。人均生产总值11762元,比上年增长12.3%。
二、农业
2006年,全省农业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增加,果业持续快速发展,水果总产再创新高,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产量 |
1150.90万吨 |
1.0 |
棉花产量 |
8.70万吨 |
11.9 |
油料产量 |
44.36万吨 |
-2.2 |
#油菜籽 |
29.18万吨 |
-3.8 |
烤烟产量 |
5.99万吨 |
1.9 |
蔬菜产量 |
942.76万吨 |
8.4 |
水果总产量 |
1053.17万吨 |
16.2 |
#园林水果 |
881.95万吨 |
15.2 |
#苹果 |
649.98万吨 |
16.0 |
茶叶产量 |
1.28万吨 |
12.7 |
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水果公布口径,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
2、园林水果产量为果业统计监测结果。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2006年,全省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封山绿化为主,向提高林木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产品产出方向转变。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
造林面积 |
21.33万公顷 |
-14.3 |
#退耕还林 |
4.91万公顷 |
-35.8 |
生漆产量 |
0.16万吨 |
52.2 |
油桐籽产量 |
1.16万吨 |
-7.4 |
核桃产量 |
4.35万吨 |
-21.2 |
板栗产量 |
2.92万吨 |
4.9 |
花椒产量 |
3.15万吨 |
11.8 |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我省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
肉类总产量 |
146.75万吨 |
9.4 |
#猪肉 |
110.37万吨 |
10.7 |
牛肉 |
12.67万吨 |
6.8 |
羊肉 |
10.19万吨 |
9.1 |
奶类总产量 |
157.41万吨 |
11.1 |
#牛奶 |
127.36万吨 |
12.4 |
禽蛋产量 |
49.92万吨 |
2.5 |
绵羊毛产量 |
0.56万吨 |
-4.4 |
蚕茧产量 |
2.62万吨 |
14.6 |
蜂蜜产量 |
0.33万吨 |
15.2 |
大家畜年末存栏 |
341.12万头 |
0.2 |
#奶牛 |
52.23万头 |
13.5 |
羊年末存栏 |
1000.54万头 |
7.5 |
猪年末存栏 |
1213.95万头 |
4.5 |
家禽存栏 |
7853.58万只 |
2.2 |
全年水产品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1.3%。
县域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加快。2006年末,全省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35.77万人,新增15.56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增加值849.77亿元、利润总额178.04亿元、实交税金59.56亿元,分别增长13.8%、15.9%和1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305.85亿元,增长20.4%;轻工业265.95亿元,增长1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9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904.33亿元,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有色冶金工业470.19亿元,增长30.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其他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增长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7%,医药制造业增长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4.4%,纺织服装工业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5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润513.64亿元,增长31.6%;税金总额317.14亿元,增长31.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29,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
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4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05.07亿元,增长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5.55亿元,增长40.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16.45亿元,增长13.4%;煤炭开采和采选业228.48亿元,增长26.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1.43亿元,增长27.8%。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
纱 |
19万吨 |
2.9 |
布 |
7.8亿米 |
-0.7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16.26万吨 |
20.0 |
化学纤维 |
4800吨 |
-25.7 |
卷烟 |
650亿支 |
3.0 |
家用电冰箱 |
20.79万台 |
157.2 |
空调器用压缩机 |
190.69万台 |
-53.8 |
彩色显像管 |
1852.92万只 |
10.4 |
原煤 |
1.55亿吨 |
17.4 |
天然原油 |
1988.89万吨 |
11.9 |
天然气 |
80.47亿立方米 |
6.6 |
发电量 |
577.31亿千瓦小时 |
14.3 |
原油加工量 |
1366.43万吨 |
29.2 |
粗钢 |
388.6万吨 |
25.8 |
钢材 |
499.79万吨 |
49.8 |
十种有色金属 |
51.76万吨 |
52.5 |
水泥 |
2375.4万吨 |
21.2 |
平板玻璃 |
556.23万重量箱 |
63.3 |
硫酸 |
88.66万吨 |
9.2 |
氢氧化钠(烧碱) |
21.59万吨 |
106.2 |
化肥 |
107.82万吨 |
-0.2 |
化学药品原药 |
4782.28吨 |
-4.9 |
金属切削机床 |
1.55万台 |
18.9 |
汽车 |
10.81万辆 |
153.7 |
变压器 |
4559.07万千伏安 |
23.8 |
程控交换机 |
32.73万线 |
-62.8 |
微型电子计算机 |
4.06万部 |
93.5 |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实现利税总额42.32亿元,增长32%,其中实现利润13.36亿元,增长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09.9万平方米,增长13.4%;房屋竣工面积12130.9万平方米,增加230.1万平方米,增长12.1%。亏损企业个数120个,比上年增加16个,亏损面为14.3%,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5.21亿元,增长32.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4.98亿元,增长21.6%。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全省城镇投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45.35亿元、904.91亿元和146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8%、39.3%和29.0%。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投资9.41亿元,林业投资13.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7%和15.2%。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887.44亿元,增长38.7%,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89.74亿元,增长35.3%;制造业完成投资410.06亿元,增长4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7.63亿元,增长26.0%。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404.54亿元,增长3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20.55亿元,增长38.3%;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9.78亿元,增长13.3%。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2006年,在铁路、公路等投资项目的拉动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1108.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9.4个百分点。在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公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74.22亿元,增长45.5%。建成投产的高速公路有延安-黄陵高速公路、陕蒙界至榆林高速公路、靖边-安塞高速公路和西安-柞水高速公路。在西安-延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武汉-安康铁路复线工程、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工程、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工程、新丰镇编组站以及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工程等的带动下,铁路建设投资成倍增长。2006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完成7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商品房销售良好。200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9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115.21万平方米,增长25.1%;商品房屋销售额274.7亿元,增长49.6%。
五、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661.8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其中,铁路1367.63亿吨公里,增长4.6%;公路284.21亿吨公里,增长11.7%;民航9.65亿吨公里,增长15.4%。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2亿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1.39亿吨,增长7.1%;公路2.51亿吨,增长7.0%;水运117万吨,增长2.6%;民航4.73万吨,增长21.3%。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4.13亿人,比上年增长8.9%。其中,铁路4401.90万人,增长21.4%;公路3.61亿人,增长7.5%;水运355万人,增长3.2%;民航497.12万人,增长20.4%。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电信137.94亿元,增长13.7%;邮政16.40亿元,增长7.2%。邮电业务总量429.72亿元,增长22.9%。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68.71万门,比上年增长8.4%。全省电话用户突破二千万,达2097.0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13.49万户,增长6.3%;移动电话用户突破千万,达1183.58万户,增长26.2%,普及率分别达到24.46部/百人和31.69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79.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34.35万户,无线市话用户211.69万户,分别增长3.1%、12.4%和2.8%。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3.55万户,增长56%。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200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992.83亿元,增长16.2%;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529.18亿元,增长13.1%,城乡市场增幅差距比上年缩小0.2个百分点。
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批发和零售业稳步增长。全年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326.69亿元,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5.55亿元,增长17.8%。
关中地区增幅高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地区(一线两带)零售额1221.94亿元,增长15.5%,陕北地区零售额132.26亿元,增长12.4%,陕南地区零售额167.81亿元,增长14.0%。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呈温和上涨态势,工业品生产价格增长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0.4%。2006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5 |
食品 |
102.9 |
烟酒及用品 |
102.0 |
衣着 |
103.1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1.6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0.8 |
交通和通讯 |
100.2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6.1 |
居住 |
104.3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1.8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109.6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106.7 |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102.6 |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
103.9 |
七、国内国际旅游
2006年,我省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努力扩大旅游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国内国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国内旅游收入378亿元,增长19.6%。
国际旅游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次,达106.11万人次,增长14.3%,旅游收入5.1亿美元,增长14.3%。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06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进口17.3亿美元,增长15.4%,出口36.3亿美元,增长18%。实现贸易顺差18.99亿美元。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38.97亿美元,增长5.3%;加工贸易进出口12.6亿美元,增长61.5%。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55个,实际利用外资9.25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47.2%。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吸引外商投资聚集效应强劲。“一线两带”新批外商项目222个,占全省87%,合同外资9.51亿美元,占全省95.9%,实际利用外资9.15亿美元,占全省99%。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累计新签合同额18.97亿美元,增长66.6%;完成营业额4.82亿美元,增长77.6%,派出人数3121人,增长117.6%;期末在外人数5772人,增长49.9%。新设境外投资企业3家,增资企业1家,新设境外机构2家。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0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452.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52.21亿元,增长16.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7.57亿元,增长15.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3.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1%,其中,短期贷款1766.0亿元,增长5.2%;中长期贷款2372.43亿元,增长23.9%。
2006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3家,比上年减少1家。其中,证券营业部65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比上年增加2家。期末证券开户数11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万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2867.09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其中股票交易量2416.35亿元,增长65.4%,基金交易量41.46亿元,增长70.9%;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16.67亿元,下降91.3%。
2006年末,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1635家,比上年增加143家。专业机构81家,增加21家;兼业机构2175家,增加87家。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6年保险业务收入1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财产险收入30.99亿元,增长25%;寿险收入85.19亿元,增长17.3%。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6年赔付额2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财产赔付15亿元,增长48.4%;寿险赔付14.66亿元,增长17.2%。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21万人,在学研究生6.5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5%、12.0%。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1.91万人,比上年减少4.9%、在校学生72.62万人,比上年增长8.9%。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招生21.64万人,较上年增加25.7%;在校学生47.56万人,较上年增加11.1%。
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新进展。到2006年底,全省所有县区普九验收达标,人口覆盖率100%。全省共有初级中学2052所,招生69.64万人,在校学生212.21万人。(其中普通初中2047所,招生69.53万人,在校学生211.88万人)。全省小学18590所,招生48.52万人,在校学生325.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4%,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5%。普通高中在校生96.05万人,较上年增加5.42万人,增幅5.6%。
2006年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583项,通过鉴定或验收的占78.3%。
其中:应用技术和科技产业化项目514项,占本年度登记成果总数的88.2%;完成登记的科技成果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其中国际领先的54项,占本年度登记成果总数的9.3%;国际先进的133项,占本年度登记成果总数的22.8%;国内领先的215项,占本年度登记成果总数的36.9%;国内先进的112项,占本年度登记成果总数的19.2%。
其中:农、林、牧、渔业89项,采掘业9项,制造业91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7项,建筑业14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24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2项,批发和零售业2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43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项,教育3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61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项。
其中:制定标准27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4项)
受理专利申请量5717件,其中发明专利1815件,实用新型专利2166件,外观设计专利1736件;专利授权量2473件,其中发明专利602件,实用新型专利1443件,外观设计专利428件。
全省全年成交技术合同4426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1.92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2413项,成交金额12.25亿元;技术转让合同284项,成交金额3.40亿元;技术咨询合同276项,成交金额1.08亿元;技术服务合同1453项,成交金额5.19亿元。
2006年全省产学研共建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16个,参加产学研人数2.15万余人。产学研达成合作项目115项,其中重大项目10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3.19亿元。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13个,在陕的国家检测中心16个。全年共制订、修订各类地方标准38个,按制定、修订分:制定37个、修订1个;按性质分:强制性4个、推荐性34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11个,艺术馆11个,博物馆88个,与上年基本持平。
大力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秦腔《杜甫》进京参加北京国际演出节和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西安话剧院的原生态方言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禹剧本奖。
配合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我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和“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举办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首映式,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全省农村共放映电影324850场,平均每村年放映11.2场。
广播电影电视业保持稳定、快速发展。至2006年末,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8座,较上年新增1座。全省共播出94套广播节目,较上年新增6套。广播节目中,省台7套,市级台19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8套。全省共播出123套电视节目。其中,省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6套;市级台无线节目11套,有线节目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88套。
2006年,全省(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及县以下)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皮长51203.65公里。市以上干线网总长较上年新增1422.7公里。县级及县以下干线网总长达到35033公里。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344万户,较上年末新增51万户。我省2004年12月28日数字电视开播,截止2006年末,全省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0万户。
全省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4座,发射功率433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发射功率187.85千瓦,一千瓦以上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45座,发射功率149千瓦。2006年,全省广电系统共生产电影故事片6部,电视剧23部540集,动画电影1部13集。
全省广播综合覆盖率93.8%,电视人口覆盖率95.2%,分别较上年末增加0.56和0.82个百分点。
2006年,全省出版报纸84种,6.44亿份,31.39亿印张,出版各类杂志266种,6643.65万册,3.38亿印张,出版图书4943种,1.85亿册,10.25亿印张。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119个,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其中省档案馆馆藏资料149233册,档案数量454571卷,开放档案212436卷,2006年接待1048人次,查阅档案25302卷。
2006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5385个(不包括个体诊所6246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全省共有床位11.12万张,其中医院床位8.37万张,卫生院病床2.11万张。全省有卫生人员16.8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9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06万人,注册护士4.07万人。农村卫生室25280个,村卫生室覆盖率为82.8%。截止2006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43个县,覆盖农业人口1202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4.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046.7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7.2%。
加强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步伐。全省对3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每个村拨付2.8万元,建设一套室外活动场地。落实了国家体育总局2005—2007年“雪炭工程”7个援建项目,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省建成健身路径90条。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我省取得6金3银2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超越了前两届所获金牌的总数,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省共获得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8个,全国冠军14个。在陕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全省共有36个代表团的4081名运动员参加了32个大项、694个小项的比赛,有305人次打破154项次省纪录,平1项省纪录,21个队打破11项次省纪录;5人成绩达到健将水平,33人成绩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承办了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200多人参赛。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我省共获得7个冠军,5个亚军,2个季军,创我省参加亚运会历届最好成绩。
深化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彩票销售保持良好势头,监管体系逐步规范,运行平稳安全,2006年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5.85亿元。职业联赛得到扶持和加强。作为西北地区唯一拥有三大职业联赛俱乐部的省区,我省银河国梁俱乐部在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中再次夺冠,西安浐霸国际俱乐部在足球中超联赛中取得我省最好成绩,陕西东盛汉斯篮球俱乐部在CBA联赛中有了新的进步。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06年,在全省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我省加强了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力度,环境质量总体上实现好转,主要污染物稳中有降。
2006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1个,总面积104.6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为8个;确定了23个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建设示范点并开始实施。10个市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24,较上年下降0.13;7个空气自动监测城市优良天数为261-312天,比上年有所增加;酸雨发生频率为4.9%,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全省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和丹江等六条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综合污染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渭河水质有所改善;在40个监控断面中,有55%的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省5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达标率100%。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考核的化学需氧量减排约2%,二氧化硫减排约1.5%,全省污染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2006年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面下降,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
2006年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17964起,比上年减少2280起。下降11.3%,死亡3435人,减少75人,下降2.1%。其中:发生重大事故91起,比上年增加16起,上升21.3%;死亡341人,增加63人,上升22.7%。发生特大事故3起,比上年减少2起,下降40%;死亡59人,减少28人,下降32.2%。
十三、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35.05万人。其中男性1920.95万人,占51.4%;女性人口1814.10万人,占48.6%,性别比为105.8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7.98万人,出生率为10.19‰;死亡人口22.92万人,死亡率为6.15‰;全年净增人口15.2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4‰。城镇人口1461.15万人,占39.1%,乡村人口2273.90万人,占60.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8.7%,15-64岁人口占72.7%,65岁及以上人口占8.6%。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人均消费支出7553元,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3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1元,比上年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全省农户竣工住宅面积13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9%。
2006年末,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34.8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增长0.2%。据劳动部门统计,2006年度,我省新增就业人数26.5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0.8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4.03%,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2006年度,我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46.92亿元,比上年增发了68.95亿元,增长14.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918元,比上年增加2122元,增长14.3%。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6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7.9万人,比上年净增1.3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1.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80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1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377万人,比上年增加2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0.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6万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6万张,收养1.2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二月底全省共保障34.1万户、81.4万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按月社会化发放。在此基础上,各地加大了对有特殊困难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力度,对16万人实行了分类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2006年底,全省纳入农村低保每人每月补助金达到25元的有37.3万人,还有43万人虽然纳入了低保,但月补助标准达不到25元;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5个试点区县覆盖城市低保对象33.8万人,截止2006年底对全省2万余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了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普遍建立,2006年已救助38.4万人,其中大病救助6.7万人。城镇建立各种服务设施4129个。2006年安置城镇义务兵和士官1.1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为扣除了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差额后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