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18日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0

陕西省统计局

2005年3月8日

2004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全省经济呈现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陕西生产总值288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4.98亿元,增长9.8%,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7%;第二产业增加值1416.82亿元,增长16.8%,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1%;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71亿元,增长9.5%,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2%。人均生产总值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型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瓶颈仍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多数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镇部分居民和职工生活困难;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2004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主要农产品取得较好收成,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恢复,粮食总产1160.4万吨(232亿斤),扭转了5年徘徊减产局面;水果产量、果业效益高速增长;林业生产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1.5亿元(现价,含农民家庭兼营工业),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9.8%。

种植业生产在政策推动、市场牵引和气候配合下全面快速发展。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的下降局面,总产大幅增长,成为我省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水果和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总产量大幅度增长。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1160.40万吨 19.8
棉花产量 8.23万吨 56.0
油料产量 46.06万吨 11.4
   其中:油菜籽 29.45万吨 8.9
烤烟产量 5.32万吨 9.0
蔬菜产量 785.34万吨 10.8
水果产量 858.14万吨 17.4
    #园林水果 735.61万吨 18.4
    #苹果 555.21万吨 20.2
茶叶产量 1.02万吨 28.8

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水果公布口径,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

2、园林水果产量为果业统计监测结果。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2004年我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紧紧抓住林业发展的新机遇,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等工程林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林建设为重点,坚持造林和护林并重,取得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省共完成造林52.44万公顷(786.66万亩),较上年减少28.4%,其中退耕地造林15.22万公顷(228.26万亩),减少46.0%。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造林面积 52.44万公顷 -28.4

#退耕还林

15.22万公顷 -46.0
生漆产量 995吨 2.1
油桐籽产量 1.2万吨 25.3
核桃产量 5.4万吨 23.0
板栗产量 2.6万吨 9.4
花椒产量 2.8万吨 24.8

畜牧业结构继续优化,畜产品产量增加较多,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2004年,我省畜牧业发展战胜了禽流感疫情,克服了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强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到出口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奶产量首次超过肉产量。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122.55万吨

7.6

   #猪肉

90.83万吨

8.3

    牛肉

11.16万吨

6.6

    羊肉

8.44万吨

6.2

奶类总产量

125.52万吨

17.2

    #牛奶

96.19万吨

29.6

禽蛋产量

48.38万吨

-1.4

绵羊毛产量

0.53万吨

26.3

蚕茧产量

2.13万吨

14.7

蜂蜜产量

0.28万吨

-9.1

大家畜年末存栏

335.08万头

3.9

   #其中:奶牛

39.52万头

19.7

羊年末存栏

941.76万只

7.4

猪年末存栏

1081.04万头

6.7

全年水产品产量6.8万吨,比上年增长2.82%。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307.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9.7万公顷,较上年增长2.0%;化肥施用实物量527.6万吨,增长2.3%。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887.36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4.7千瓦,增长6.8%。按播种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生产粮食3451.5公斤,比上年增产12.7%;生产棉花1027公斤,增长26.6%;生产油料1626公斤,增长12.3%。按年农业劳动力计算,劳均粮食产量1212.5公斤,比上年增长23.8%;劳均肉类产量128.0公斤,增长11.1%;劳均水产品产量7.2公斤,增长6.2%。

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我省乡镇企业通过大力催生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社会贡献增加,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主力军。年末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04.85万人,当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1.79万人;实现增加值619.09亿元,较上年增长13.6%;实现利润129.96亿元,税金37.94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191.7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3%、17.8%和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省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7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6.61亿元,增长24.4%;集体企业完成25.88亿元,增长12.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6.16亿元,增长11.4%;股份制企业完成436.58亿元,增长2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63.07亿元,增长5.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2.41亿元,增长27.7%。分轻重工业看,全省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96.13亿元,增长26%,轻工业完成174.58亿元,增长11.4%。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4%,减少0.9个百分点。

我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全省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全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2.8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7.4%,比上年增长31.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对全省贡献较大。其中装备制造工业增长31.1%,食品工业增长18.4%,有色冶金工业增长57.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4%,医药制造业增长13.9%,能源化工工业增长3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纺织服装工业增长7.9%。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9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资产合计4164.89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245.33亿元,增加89.68亿元,增长57.6%;税金总额186.41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5.46%,提高24.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类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速,原煤生产增长12.1%,天然原油增长20.6%,天然气增长43.8%,发电量增长15%,原油加工量增长21.3%;多数化工产品保持增长,硫酸生产增长22.9%,氢氧化钠增长7.8%,碳化钙增长12.1%,合成氨增长9.3%,化肥增长12.5%;建材类产品全面增长,水泥增长21.2%,平板玻璃增长54.3%,生铁增长4.8%,粗钢增长28.2%,钢材增长51.8%;家用电器及通讯类产品有升有降,家用电冰箱生产下降37.5%,空调器用压缩机增长60.7%,程控交换机增长62.7%,微型电子计算机下降46.7%,彩色显像管增长22.1%,彩色电视机增长15.3%;其他还有汽车生产增长14.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1.9%,变压器增长51.2%。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18.63万吨

2.0

7.47亿米

-0.2

精炼食用植物油

14.19万吨

-9.7

化学纤维

8172.00吨

-33.2

卷烟

620.58亿支

18.6

彩色电视机

150.50万部

15.3

家用电冰箱

10.54万台

-37.5

空调器用压缩机

510.10万台

60.7

彩色显像管

1363.70万只

22.1

原煤

8425.99万吨

12.1

天然原油

1527.97万吨

20.6

天然气

74.56亿立方米

43.8

发电量

480.95亿千瓦小时

15.0

原油加工量

1018.02万吨

21.3

粗钢

220.71万吨

28.2

钢材

201.28万吨

51.8

十种有色金属

27.91万吨

21.9

水泥

1800.50万吨

21.2

平板玻璃

477.99万重量箱

54.3

硫酸

83.03万吨

22.9

氢氧化钠(烧碱)

10.46万吨

7.8

化肥

117.85万吨

12.5

化学原料药

3784.34吨

22.3

金属切削机床

1.08万台

40.0

汽车

4.95万辆

14.3

   轿车

1.72万辆

-14.1

变压器

3402.44万千伏安

51.2

程控交换机

147.38万线

62.7

微型电子计算机

1.28万部

-46.7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2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利税总额20.14亿元,增长13.7%,其中实现利润5.97亿元,增长27.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49万平方米,增加9万平方米。亏损企业个数103个,比上年减少9个,亏损面为13.9%,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加大了农业、水利和教育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使全省投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稳定增长,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78.79亿元,增长23.3%,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813.02亿元,增长18.1%;更新改造投资259.09亿元,增长48.2%;房地产开发投资231.17亿元,增长22.6%。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地方项目投资1379.78亿元,增长25.5%。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林牧渔水利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等社会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大。全省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56.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30.26亿元,增长8.8%;水利管理业投资26.3亿元,增长22.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1.5亿元,增长69.6%;教育投资65.69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78.78亿元,增长26.4%,其中工业投资470.44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投资869.75亿元,增长22.3%,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88.71亿元,增长21.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170项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507.86亿元,为年计划的101.5%。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甲醇技改、榆林炼油厂20万吨柴油加氢和银河电厂等项目相继投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提前贯通。蓝田至商州、榆林至陕蒙界(二期)、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黄陵至延安、户县经洋县至勉县、靖边至安塞、西安至柞水、阎良至禹门口、子洲至王圈梁高速公路完成年度计划,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达到1250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292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5.0%;新增固定资产570.9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3.5%;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379.3万吨,天然原油开采258.9万吨,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57公里,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45万千伏安,水泥267.5万吨,新建公路751.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7公里,改建公路2105.86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83公里,造林面积228.1万亩,水库总容量5.9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城市道路扩建长度86.78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50.3万平方米等。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4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极大地带动了陕西交通邮电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投资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原材料需求不断扩大,更是为交通运输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公路用地趋紧、部分建材涨价等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全社会运输生产尤其是货运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增速高于全国。民航业生产和效益增长最为显著,是2004年交通运输行业的最大亮点。

2004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429.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8%。其中,铁路完成1207.92亿吨公里,增长18.2%;公路完成214.59亿吨公里,增长8.3%;民航完成6.58亿吨公里,增长85.4%。

2004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4.05亿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1.03亿吨,增长19.8%;公路运送货物3亿吨,增长6.7%;水运完成货运量113万吨,增长2.7%;民航货物发送量5.18万吨,增长34.2%。

2004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3.57亿人,比上年增长14.1%。其中,铁路发送旅客3270.18万人,比上年增长25.8%;公路运送旅客3.18亿人,比上年增长12.8%;水运完成客运量356万人,增长10.9%;民航发送旅客331.92万人,比上年增长46.5%。

2004年,全省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2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电信111.43亿元,增长18.7%,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邮政13.8亿元,增长7.7%。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49.3亿元,增长42.6%,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其中电信234.47亿元,增长45.6%,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邮政14.83亿元,增长7.6%。

200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32.91万门,增长15.8%。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8.9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92.02万户,增长17.8%,低于上年增速10.4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786.89万户,增长28.8%,低于上年增速1.4个百分点。固定和移动年新增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9.53万户和175.89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1.4部/百人和21.2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41.3万户,增长18.3%,新增83.5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50.72万户,增长16.7%,新增35.95万户;无线市话用户169.31万户,增长58.9%,新增62.74万户,成为电信业务的最大增长点。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6.43万户,增长68.7%,其中,ADSL用户34.57万户,增长82.9%,成为2004年电信业务最强的增长点。

国际旅游恢复性发展。2004年,国际旅游逐渐走出了“非典”疫情造成的困境,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0万人次,基本恢复到2002年规模,比上年增长71.7%;旅游外汇收入3.6亿美元,增长81.8%。

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国内旅游收入185亿元人民币,增长28.8%。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消费品市场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647.76亿元,增长14.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63.70亿元,增长9.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5.03亿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2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餐饮业零售额216.93亿元,增长17.7%;其他行业零售额24.69亿元,增长9.2%。

200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顺沿上年涨势,市场物价持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3.1%,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城市上升3.0%,农村上升3.2%。2004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1

食品

107.3

烟酒及用品

101.3

衣着

102.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7.0

交通和通讯

99.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5

居住

106.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7.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110.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04.4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104.5

七、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36.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创外贸进出口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23.97亿美元,增长38.2%;进口12.46亿美元,增长18.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1.51亿美元。外贸出口仍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19.2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0.2%,比上年增长30.1%。2004年陕西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和韩国。

外商在陕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1个,比上年增长18.3%;合同外资10.49亿美元,增长25.7%;实际使用外资5.27亿美元,增长13.0%。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1个,实际使用外资47.8亿美元。累计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陕西投资,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9家。

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共完成营业额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年未在外劳务人员3370人,增长11.3%。到2004年底,全省具备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43家,累计完成营业额13.1亿美元,劳务输出3.6万人次。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及时调整货币信贷结构,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380.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65.92亿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48.34亿元,增长17.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29.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其中,短期贷款1783.09亿元,增长4.0%;中长期贷款1597.86亿元,增长17.7%。

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2004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65家(含外地公司在陕的营业部)。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4年保险业务收入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险收入22.46亿元,寿险收入60.11亿元。全省各类保险公司2004年赔付额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财产赔付10.71亿元,寿险赔付6.9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在改革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继续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93万人,在学研究生4.9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15%和23.82%。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含民办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9.98万人,在校学生58.3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65%和16.85%。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成人高中)共有各类学校1209所,在校学生133.8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1.3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0.86%。义务教育工作又有新的成效。到2004年底,全省又有5个县通过了“普九”验收,全省累计“普九”达标县(市区)97个,人口覆盖率93.5%。全省普通初中2095所,初中在校生219.23万人,比上年减少2.04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77.67%。小学22988所,小学在校生370.97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0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5.76%,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2004年全省地方经登记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42项。其中:农、林、牧、渔业58项,采掘业12项,制造业65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项,建筑业11项,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5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38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61项,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5项。在重大科技成果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16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81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111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52项。授理专利申请量3217件,专利授权量200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95件,实用新型专利1193件,外观设计专利355件。

全省全年成交技术合同2467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418项,技术转让合同111项,技术咨询合同318项,技术服务合同620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3.91亿元。

2004年全省产学研共建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12个,参加产学研人数1.65万余人。产学研达成合作项目120项,其中重大项目10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5亿元。

2004年全省共有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95个,在陕的国家检测中心13个。全年共制订、修订各类地方标准40个,监督抽查产品3623批次,合格2928批次,监督抽查商品6265批次,合格4346批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4年,全省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市场在规范中求发展,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图书馆111个,文化馆111个,艺术馆11个,博物馆88个。获全国性奖项115项。省直7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约1300余场次。基层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第13届“群星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两枚金奖,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获得银奖2个,铜奖4个,4个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进社区先进单位;在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中全省有84个县已达标,占涉农县的83.2%。

启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西安古乐、耀州窑传统工艺、延川县小程村黄河生态文化被列入全国保护工程试点;文化市场在规范中进一步繁荣,举办了第二届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跨越海峡、情系西部”演唱会,“龙钢之夜――王菲演唱会”,“孙楠演唱会”等系列大型演唱会;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活跃,组派并办理了67批530人次的文化艺术团体和个人赴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日本以及港、台等2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

以旅游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有259家文化单位参展的第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有61家文化单位参加的2004年陕西—香港经贸合作周文化旅游展,期间分别推出文化产业项目280个和96个,共签约20个。

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加强,新建文化馆、图书馆19个,维修改造文化馆、图书馆29个,影剧院16个,新建成乡镇文化站20个。

为拓展未成年人文化阵地建设,省、市、县有近98%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接待未成年人63.74万人次,举办免费参加的文化活动357次。

2004年,我省广播电影电视业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全省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7座。播出广播节目86套,其中,省台7套,市级台13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6套。播出电视节目123套,较上年新增1套(西部电影频道)节目,其中,省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6套;市级台无线节目11套,有线节目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88套。

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皮长14229.74公里。较上年末新增4070.58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252.26万户,较上年末新增24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2.26%,电视人口覆盖率93.54%。分别较去年末91.95%、93.18%增加0.31和0.36个百分点。

全省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2座,发射功率456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4座,发射功率191.6千瓦,一千瓦以上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发射功率148千瓦。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1部,电视剧25部533集。广播、电视各获得一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全省出版报纸种类87种,6.4亿份,32.5亿印张,出版各类杂志种类264种,5808万册,2.7亿印张,出版图书种类4997种,1.8亿册,10.9亿印张。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有119个,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其中省档案馆2004年接待809人次,查阅档案6787卷。

2004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5138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6566个),比上年增加99个。全省共有床位10.30万张,其中医院床位7.78万张,卫生院病床1.85万张。全省有卫生人员16.3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4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5.99万人,注册护士3.75万人。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为82.79%。

2004年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取得新的成绩。陕西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基本建成并使用,为全省3万余人进行了国民体质检测,共派出196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下乡为群众进行健身指导。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62名、全民健身路径114条、全民健身广场77个。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全民健身指导站点2646个,全民健身路径583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705,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4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9所。

2004年陕西体育共获得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12个,其中在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田亮获男子双人十米台第一名,男子十米台第三名,李杰获男子10米气步枪第二名,杨翠萍获赛艇女子八人单桨第四名。所取得金牌数位,于西部第2位,全国第15位;奖牌总数居西部第1位,全国第10位。成功举办了2004年陕西省第四届重点项目少儿运动会,为我省各项目中心选拔运动员共268名。体育彩票发行2.9亿元。

成功进行了陕西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普查结果,全省体育场地总数为19178个,占地面积4436.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8.1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8平方米。投资总额40.09亿元人民币。

十一、环境保护与治理

2004年,全省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整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府谷为重点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初步遏制;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西安、宝鸡、咸阳和杨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模指标完成较上年都有提高,宝鸡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成立了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

2004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46个,总面积10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9%。10个地级市空气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61,较上年下降6.8%。酸雨发生频率为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了4.77。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6条主要河流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5.73、0.31、0.39、0.27、1.32、0.74。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1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

十二、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下降。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05.2万人。其中男性1905.51万人,占51.43%;女性人口1799.69万人,占48.57%,性别比为105.8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9.15万,出生率为10.59‰;死亡人口23.40万人,死亡率为6.33‰;全年净增人口15.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6‰。城镇人口1221.97万人,占32.98%,乡村人口2483.23万人,占67.02%。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81%,15-64岁人口占72.54%,65岁及以上人口占7.65%。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5元,比上年增加686元,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人均消费支出6233元,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9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7元,比上年增加191元,比上年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1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农村竣工住宅面积0.1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04%。

2004年末,我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31.58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增长0.4%。到2004年末,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18.97万人。2004年劳动部门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0.38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77%,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省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首次突破400亿元,职工工资水平提速加快。2004年度,我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16.18亿元,比上年增发了49.90亿元,增长13.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024元,比去年增加1563元,增长13.6%。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4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325.53万人,比上年净增2.2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267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102.5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23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占全省应参保职工人数的84.0%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6万张,收养1.2万人。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纳入低保人数为77.95万人,全省已实现100%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在农村救济人数达71.5万人。城镇建立各种服务设施7791个,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479个。安置志愿兵和城镇义务兵1.3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为扣除了机械变动(迁出、迁入)差额后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