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3年2月12日
2002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增长稳步上升,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2.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546.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3967.2亿元,增长11.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1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97元,比上年增长11.2%。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8.0%和9.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1.4∶51.6∶37.0调整为10.6∶52.1∶37.3。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7.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28.3%。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4.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略升0.2%。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4%,其中粮食下降3.1%、油脂下降1.6%、鲜菜上升10.8%、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9%、蛋类上升4.7%、水产品下降5.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4%;居住类下降2.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1.3%。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45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7万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持续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省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企业在岗职工593.6万人,减少32.2万人。全省私营个体从业人员650.2万人,增加57.9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使5.8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继续扩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棉花、油料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82.6千公顷,调减4.1千公顷;总产量2907.1万吨,下降1.2%。棉花、油料种植面积311.4千公顷、907.3千公顷,分别减少72.6千公顷和19.9千公顷;总产量36.3万吨、217.0万吨,分别下降21.2%和6.7%;油料作物中油菜籽总产量130.8万吨、花生83.7万吨,分别下降10.3%和0.5%。蔬菜面积达125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2%。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棉花面积扩大。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11.9万吨,增长2.8%;茶叶1.1万吨,下降4.4%;水果(含瓜果类)635.2万吨,增长4.3%。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面积77.7千公顷,增长33.3%。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49.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39.9万吨,分别增长2.4%和1.6%;禽蛋总产量187.3万吨,增长4.0%;牛奶总产量45.3万吨,增长27.9%。全年水产品产量334.4万吨,增长4.2%;其中淡水产品237.3万吨,海水产品97.1万吨,分别增长4.7%和3.2%。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批规模型龙头企业较快发展,带动作用增强。列入省考核的14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5.0亿元,出口创汇6.5亿美元,分别增长17.7%和14.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全省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000多个,农民运销大户、经纪人85万人。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全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916个,基地覆盖面积231.4千公顷,其中当年新建78.9千公顷;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数151个,基地覆盖面积85.9千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82.8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节水灌溉面积1298.5千公顷,新增49.2千公顷,增长3.9%。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83.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9%。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三资” 开发农业势头良好。全年新增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及加工企业(项目)2094个,比上年新增数增长1.14倍;新增投资额74.7亿元,增长1.44倍。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7.3%提高到8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8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36.3亿元,增长15.7%。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891.0亿元,增长11.5%,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36.3亿元,增长13.4%;集体工业增加值299.3亿元,增长12.2%。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发展加快。私营工业增加值561.8亿元,增长21.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277.2亿元,增长16.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037.7亿元,增长17.1%。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462.8亿元,增长16.7%;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044.6亿元,增长13.5%。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490.8亿元、2045.5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6.6%。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用电量1245.1亿千瓦时,增长15.5%;其中工业用电967.5亿千瓦时,增长20.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苏南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63种,下降的有12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8.0%、布增长10.3%、化纤增长20.0%、卷烟增长2.3%、彩色电视机增长24.7%、家用电冰箱增长19.8%、房间空调器增长92.2%、原煤增长5.9%、原油增长0.2%、发电量增长12.0%、钢增长31.8%、钢材增长19.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6.9%、水泥增长17.0%、硫酸增长3.0%、纯碱增长10.9%、乙烯增长18.6%、化肥增长10.3%、发电设备增长6.0%、汽车增长65.1%、拖拉机增长48.9%、集成电路增长61.0%、程控交换机下降40.1%、传真机下降30.7%、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7倍、光通讯设备增长34.0%、移动通讯设备下降45.9%。着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成效,新增苏源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江苏移动通讯和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9%。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新进展。全省有236户国有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重组规模189亿元。一批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有近200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依法破产。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兼并联合,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和支撑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健全。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5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产品销售率97.6%,提高 0.5个百分点。库存积压增幅较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734.0亿元,增长4.7%。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实现利税1129.5亿元,增长20.1%;实现利润553.8亿元,增长31.1%。亏损面、亏损额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面16.4%,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额77.8亿元,下降1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1.8%,提高9.0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31.1%,高出全部工业1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低于全部工业10.7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26.4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总额114.5亿元,增长35.9%。全员劳动生产率9.1万元/人,增长17.1%。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1464个,增长4.1%;其中实行投资承包的44723个,增长9.1%。建筑业企业施工面积28702万平方米,增长18.0%;房屋竣工面积16116万平方米,增长1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424.1亿元,增长10.8%;集体经济投资394.5亿元,下降1.5%;私营个体经济投资767.7亿元,增长45.3%;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262.9亿元,增长16.0%。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141.3亿元、544.7亿元,增长31.2%、31.5%;更新改造投资448.4亿元,增长11.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9.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二产业投资1815.3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1877.1亿元,增长8.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816.4亿元,增长30.6%,其中能源工业投资234.1亿元,原材料工业投资220.7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219.2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24.9亿元,分别增长22.3%、86.9%、130.7%和6.0%;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54.7亿元,下降8.9%,房地产公用服务咨询业投资806.0亿元,增长45.4%。
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593.0亿元。7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连徐、汾灌、宁靖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徐塘电厂、江堤达标工程等17个项目年内基本竣工,南京地铁一号线、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苏州港太仓港区一期工程、苏州绕城公路、西气东输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国债项目收尾工作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510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7.9%;新增固定资产1616.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升1.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2221.1亿元,增长13.0%;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94.7亿元,增长1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69.3亿元,增长11.9%;餐饮业361.3亿元,增长24.6%;其他行业485.2亿元,增长5.1%。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3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批发业2509.1亿元,零售业622.3亿元,分别增长4.3%和26.5%;实现利润总额63.4亿元,增长30.0%,其中批发业59.0亿元,零售业4.4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7.9%;毛利率9.3%,上升0.4个百分点,费用率7.6%,下降0.1个百分点。
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627.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415家,成交额2519.5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10-50亿元的有53家,成交额934.1亿元;年成交额在50-100亿元的有5家,成交额317.2亿元;年成交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2家,成交额268.0亿元。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成效。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55个,国家检测中心3个;监督抽查产品254种,比上年增长1.6%。共有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个,产品认证机构1 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0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4.0万台件,比上年增长0.4%。
六、开放型经济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集聚的新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美元,达70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出口总额384.8亿美元,增长33.3%;进口总额318.2亿美元,增长41.6%。继续巩固传统主体出口市场,对美国、欧洲联盟、香港出口额82.1亿美元、72.3亿美元和32.8亿美元,分别增长53.0%、36.3%和52.1%;对东南亚国家联盟、韩国、台湾省出口额29.1亿美元、17.1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分别增长41.6%、39.6%和70.6%;对日本出口76.0亿美元,增长3.7%。俄罗斯、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额分别增长69.9%、28.9%和18.8%。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375.2亿美元,增长34.2%,占全省出口总额97.5%,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211.9亿美元,增长51.4%,占全省出口总额55.1 %,提高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100亿美元,达121.1亿美元,增长68.6%,占全省出口总额31.5%,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与通信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4.9%。一般贸易出口1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加工贸易出口212.6亿美元,增长39.8%。各出口经营主体中,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速增长,分别出口10.1亿美元、242.5亿美元,增长272.5%和45.7%;国有企业出口107.3亿美元,增长6.1%。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801个,比上年增加2261个,其中新批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971个,超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9个,超1亿美元的项目36个。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96.7亿美元,增长132.8%。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08.3亿美元,增长76.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亿美元,达103.7亿美元,增长75.4%;对外借款4.5亿美元,增长127.3%。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仍是吸引外资最集中的领域,农业、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明显升温。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集聚效应和产出功能明显增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90个,比上年增加762个;完成进出口总额37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84.4亿美元,分别增长48.3%和48.8%,占全省总量的53.9%和47.9%;合同外资金额、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37.9亿美元、68.8亿美元,增长131.5%和83.5%,占全省总量的70.1%和63.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良好。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增幅回升8.1个百分点;完成营业额15.6亿美元,增长37.7%。新派出人员31912人次,增长0.2%;期末在外人数73683人,增长12.7%。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至年底共批准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62家,总投资额8894.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134.6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56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其中铁路374.9亿吨公里,增长0.1%;公路366.5亿吨公里,增长3.5%;水运774.6亿吨公里,增长2.1%;民航0.3亿吨公里,增长13.3%;管道49.6亿吨公里,下降8.7%。完成货运量9.2亿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0.4亿吨,增长3.1%;公路6.3亿吨,增长2.2%;水运2.3亿吨,增长1.4%;民航2.53万吨,增长8.1%;管道0.2亿吨,下降9.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874.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其中铁路182.9亿人公里,增长3.6%;公路670.4亿人公里,增长5.4%;水运0.8亿人公里,下降33.0%;民航20.7亿人公里,增长15.5%。完成客运量11.8亿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0.5亿人,增长5.0%;公路11.2亿人,增长5.0%;水运290万人,下降32.9%;民航169.6万人,增长14.2%。港口货物吞吐量425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770万吨,增长6.4%。全省公路里程达601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02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275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15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96.2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9.6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2.4%。邮电业务收入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71.0亿元,邮政业务收入36.4亿元,分别增长21.1%和8.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2174.8万门,新增141.4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1206.8万门,新增266.6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968万门,下降125.2万门。年末电话用户1660.0万户,新增255.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20.3万户,新增270.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9.7万户,减少15.6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19.3万户,新增211.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87.6万户,新增466.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42.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9.6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1.4万公里,新增3100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392.9万户,增长58.5%。
国内国际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国内旅游收入830.2亿元,增长22.8%。全年入境人数22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外国人139.0万人次, 港澳台同胞83.6万人次,分别增长28.0%和11.3%;过夜旅游者817.3万人天,增长24.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达10.5亿美元,增长27.8%。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23.0万人次,增长 75.3%。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1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同口径增长20.8%)。地方财政收入834.6亿元,增长27.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为153.2亿元、148.2亿元、94.9亿元、58.0亿元,分别增长16.1%、35.4%、2.8%、38.0%。上划中央收入649.1亿元,增长14.3%,其中一般消费税55.9亿元,增长15.0%。全年财政支出1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建设拨款64.6亿元,增长5.8%;支援农业生产支出23.6亿元,增长10.8%;教育、科技三项费用为162.3亿元、11.1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8.6%;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等在内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共计43.6亿元,增长31%;卫生经费41.4亿元,增长10.8%;行政管理费87.8亿元,增长28.7%。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11881.2亿元,贷款余额8234.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198.5亿元和1529.8亿元。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 4280.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276.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721.7亿元和1104.3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5388.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58.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797.9亿元和625.7亿元。年末现金(M0)流通量1877.2亿元,增长13.8%;狭义货币(M1)5438.0亿元,增长22.1%;广义货币(M2)13719.7亿元,增长19.8%。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股票上市公司68家。其中在上海股市46家,深圳股市22家。通过发行、当年配售、增发股票共筹集资金53.8亿元。在沪深两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2433.6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59.3%。其中财产险收入55.8亿元,人身险收入228.3亿元,分别增长17.3%和74.5%。赔付额5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财产险29.3亿元,增长34.4%;人身险24.0 亿元,增长62.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活动支出增加。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895个,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81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52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80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1.9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7.44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2人。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47.27亿元,增长10%,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107.71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省有306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244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 万项,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合同成交额59.48亿元,增长12.4%。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13071件,比上年增长26.3%;授权专利7595件,增长23.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软件产业带、现代中药及生物工程产业带、移动和卫星通信产业带、光电子产业带及纳米技术产业带建设。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组织实施18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38项火炬计划项目和384项星火计划项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813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25项,国家级新产品285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9个,其中当年新建11个。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56亿元,实现利税260.89亿元,创汇100.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8%、26.8%和62.7%。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省共有普通高校94所,招收本专科生22.29万人,在校学生70.02 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和11.47万人。全省招收研究生1.66万人,在校研究生4.11万人,分别增加3100 人和9800人。招收成人高校学生13.04万人,在校学生32.89万人,分别增加1.25万人和4.81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5.14万人,增加3.5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60.34万人,增加45.23万人,初中升学率78.57%。小学在校学生635.23万人,减少51.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幼儿园在园幼儿127.7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0个,文化馆110个,公共图书馆101个,博物馆89个,档案馆170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60万卷;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9.5%。有线电视用户636.4万户,比上年增长7.3%。全年报纸出版24.65亿份,比上年下降4.8%;杂志出版10635万册,增长2.8%;图书出版44272万册,增长2.2%。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聘用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病人选择医生办法加快推广。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调整资源配置,全省营利性医疗机构3164所,其中民营医院277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大,全省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28家,覆盖人口1000万人。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全省12个市和46个县(市、区)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0.8%。农村改水工作加快,全省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是23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2%。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新增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镇12个、省级卫生镇1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省运动员3人次获世界冠军,1人创两项世界纪录,2人2次创两项亚洲纪录。在国内外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质奖51.5人次,银质奖45.5人次,铜质奖45.5人次。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1%。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11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9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71 个,面积达23.8 万公顷;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09个,面积为15.02万公顷。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50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1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8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400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30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220万吨。全省拥有“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全省所有县(市)均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其中已经建成14个。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有所减轻。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进展。梅梁湖、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9.17‰,上升0.14个千分点;死亡率6.99‰,上升0.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18 ‰,下降0.23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0 万人(户籍人口为712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99.3万人,增加166.1万人;乡村人口4081.7万人,减少140.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275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8元,比上年增长10.9%,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6043元,增长9.2%。根据对34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比上年增长5.6%,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5元,增长10.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067.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75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1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35.6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9.6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710.9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6.9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50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83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8.62万张,收养7.28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49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73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1万人,筹集福利资金1.09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88亿元。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
指 标 |
单 位 |
2002年 |
比上年增减(%)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7381.0 |
0.4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2.18 |
-0.23个千分点 |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2 |
0.6个百分点 |
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10636.3 |
11.6 |
第一产业 |
亿元 |
1122.5 |
3.5 |
第二产业 |
亿元 |
5546.6 |
13.8 |
#工业 |
亿元 |
4820.1 |
14.0 |
第三产业 |
亿元 |
3967.2 |
11.0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 |
14397 |
11.2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2907.1 |
-1.2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36.3 |
-21.2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217.0 |
-6.7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349.4 |
2.4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334.4 |
4.2 |
工业增加值(注) |
亿元 |
3536.3 |
15.7 |
#国有工业 |
亿元 |
436.3 |
13.4 |
集体工业 |
亿元 |
299.3 |
12.2 |
股份制工业 |
亿元 |
1277.2 |
16.6 |
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 |
亿元 |
1037.7 |
17.1 |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
亿元 |
553.8 |
31.1 |
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 |
亿元 |
77.8 |
-10.5 |
工业产品销售率 |
% |
97.6 |
0.5个百分点 |
建筑业增加值 |
亿元 |
726.4 |
12.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亿元 |
3849.2 |
16.5 |
#基本建设 |
亿元 |
1141.3 |
31.2 |
更新改造 |
亿元 |
448.4 |
11.5 |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二)
指 标 |
单 位 |
2002年 |
比上年增减(%) |
货物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1566.0 |
1.5 |
旅客周转量 |
亿人公里 |
874.8 |
5.2 |
电话普及率 |
部/百人 |
42.6 |
9.6部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3215.8 |
12.1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99.2 |
-0.8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 |
98.4 |
-1.6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703.0 |
36.9 |
出口 |
亿美元 |
384.8 |
33.3 |
进口 |
亿美元 |
318.2 |
41.6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108.3 |
76.3 |
#外商直接投资 |
亿美元 |
103.7 |
75.4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 |
亿元 |
12673.4 |
22.1 |
其中:人民币余额 |
亿元 |
11881.2 |
22.7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亿元 |
6701.2 |
20.8 |
其中:人民币余额 |
亿元 |
6276.2 |
21.4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外币) |
亿元 |
8638.3 |
23.6 |
其中:人民币余额 |
亿元 |
8234.6 |
22.8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483.7 |
20.8(同口径)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834.6 |
27.4(同口径) |
财政支出 |
亿元 |
1041.4 |
17.5(同口径)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8178 |
10.9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995.6 |
5.6 |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 |
万人 |
70.0 |
19.6 |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
亿元 |
247.3 |
10.0 |
申请专利件数 |
件 |
13071 |
26.3 |
报纸出版量 |
亿份 |
24.7 |
-4.8 |
注:工业增加值和效益指标值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