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元台阶,为4340.94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7.29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2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756.45亿元,增长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65元,比上年增加511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0∶40.5,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全省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78.67万公顷,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8.3%。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8%,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09%,比上年高6.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小城镇发展到1097个,比上年增加14个;城市化水平为32%,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展顺利。三市国内生产总值1428.45亿元,增长11.7%,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三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经济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减少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48项。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负担减轻。全省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对“黑恶”势力和职务犯罪打击力度,及时化解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9.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4%;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25.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外贸出口增长乏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501.3万吨,减少7.4%;棉花15.3万吨,减少19%;油料119.07万吨,减少13.3%;烤烟17.51万吨,增长15.8%;茶叶6.04万吨,增长3.3%;水果432.7万吨,减少12.8%;出栏肉猪6461.24万头,增长3.3%;出栏牛154.58万头,增长12.2%;出栏羊658.42万只,增长15.7%;水产品产量149.55万吨,增长6.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65.26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5.02万公顷,其中早稻调减13.66万公顷;优质稻面积133.65万公顷,增加14.84万公顷。经济作物中,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5.67万公顷和6.44万公顷,增长17.2%和15.2%;棉花种植面积11.85万公顷,减少20.7%;蔬菜和果用瓜面积102.44万公顷,增长6.8%。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6%,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589.8亿元,增长1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省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3.9万处,已完成项目40.2万处,投入资金28.3亿元,完成土石方10.9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9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2498.66万千瓦,增长6%。全年人工造林11.12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97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3.14亿立方米,立竹15亿根;森林覆盖率为53.1%,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年内新建农户沼气池20万户。洞庭湖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累计搬迁移民50.1万人,增加行蓄洪面积577平方公里。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2年,投入扶贫资金11.6亿元,年内又有1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高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03.80亿元,增长13.6%;重工业增加值405.42亿元,增长18.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75.96亿元,增长13.9%;集体工业增加值72.51亿元,增长10.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90.39亿元,增长20.6%。“十大标志性工程”所属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6.07亿元,增长16.7%,拉动规模工业生产增长7.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6%。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6.52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52.3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7.2%,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274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3%;成品钢材487.71万吨,增长24.7%;十种有色金属93.4万吨,增长2.5%;发电量425.54亿千瓦小时,增长10.2%;化肥164.04万吨,增长12.6%;农药5.81万吨,增长19.3%;汽车2.8万辆,增长33.7%;彩色显象管719.02万只,增长59.8%。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59亿元,增长60.1%。企业亏损面为26.3%,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96.4亿元,增长10.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9亿元,增长42.1%;税金总额19.71亿元,增长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26.0万平方米,增长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42.4万平方米,减少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9亿元,增长12%。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65.7亿元,增长7.6%;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90.2亿元,增长16.6%。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240.7亿元,增长55.6%,集体及个体投资449.5亿元,增长2.8%。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535.26亿元,增长12.3%;更新改造投资227.96亿元,增长15%;房地产开发投资150.92亿元,增长40.5%。地方项目投资755.47亿元,增长31.6%;中央项目投资181.37亿元,下降19.4%。年内新开工项目5470个,竣工项目4467个,分别增长13.5%和6.5%。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275.09亿元,增长33.8%。以煤炭、黑色、有色金属为主的采掘业投资5.36亿元,增长7.7%;以岳阳纸业、长沙卷烟、中联重工和华凌薄板为龙头的制造业投资168.35亿元,增长49.2%;以株洲电厂、耒阳电厂及鲤鱼江电厂为重点的电力工业投入加大,完成投资93.78亿元,增长12.2%。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省工业化进程。
重点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35个,完成投资290亿元,为年计划的103.6%,比上年净增20亿元。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南境内的潭耒、临长公路及上瑞国道主干线的潭邵公路竣工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迈入全国十强行列;洛湛、渝怀铁路湖南段正线铺轨已完成88.8公里;长江干堤加固全部完工,加固堤长142公里;五城会主要场馆基本建成。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机组15.92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68.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1877.7公里;长途电缆1691.6延长公里,程控交换机83万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656个;新建公路13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6.6公里,改建公路1711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77.46万吨,城市污水日处理量25.86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465.11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有新突破。2002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217.1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732亿吨公里,增长8.5%;公路运输348.87亿吨公里,增长7.4%;水运135.51亿吨公里,减少3.7%;民航0.13亿吨公里,增长17.3%。旅客周转量824.06亿人公里,增长9.5%。其中铁路426.16亿人公里,增长4.8%;公路384.08亿人公里,增长13.7%;水运3.22亿人公里,减少6.7%;民航10.6亿人公里,增长6.8%。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1683.55亿吨公里,增长6.7%。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1.96亿元,增长34.5%;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795.02万户,增长11.6%;固定电话普及率12%,比上年高1.18个百分点。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598.21万户,增长45.8%;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26.7万户,增长16.4%。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2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8.86亿元,增长11.1%。其中城市903.06亿元,增长12.9%;农村(县及县以下)775.8亿元,增长9.1%。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00.05亿元,增长11.7%;餐饮业187.53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391.28亿元,增长7.2%。分经济类型为,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10.23亿元,增长1.3%;非公有经济1268.63亿元,增长14.7%。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2年,全省亿元市场102家,商品成交额525亿元,增长12.7%。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2002年,全省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35家,商品销售额25.44亿元,增长27.2%;限额以上超市41个,商品销售额19.48亿元,增长81.1%。
市场物价稳定。2002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4%,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1.2%。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平稳增长。200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8.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出口17.95亿美元,增长2.4%;进口10.81亿美元,增长7.6%。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4.66亿美元,增长3.4%;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68亿美元,下降0.8%。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12.57亿美元,下降6.5%;集体企业1.65亿美元,增长28.7%;私营企业1.30亿美元,增长88.5%;外商投资企业2.43亿美元,增长14.3%。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3.66亿美元,增长8.6%;纺织品及服装3.23亿美元,增长4.2%;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0.96亿美元,下降25.2%。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6.58亿美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13.77亿美元,增长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31亿美元,增长27.3%。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的合同金额3.12亿美元,增长15.6%;营业额2.96亿美元,增长11.7%。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700万人次,增长14.3%;国内旅游收入220.3亿元,增长17.1%。接待入境旅游者56.62万人次,增长12.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亿美元,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246亿元,增长16.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7%。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23.17亿元,新增594.75亿元,同比多增123.2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77.44亿元,新增394.19亿元,同比多增82.26亿元,储蓄增长率为18%。贷款投向重点突出。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27.46亿元,新增426.69亿元,同比多增50.4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74.23亿元,新增41亿元,同比多增4.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29.87亿元,新增54.78亿元,同比多增27.22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4.33亿元,同比多增17.07亿元;汽车消费贷款新增9.91亿元,同比多增9.39亿元。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6家,比上年增加2家;股票市价总值827亿元,比上年减少19.3%;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9.71亿元,增长38%。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财产险收入18.58亿元,增长13.6%;寿险收入60.43亿元,增长72.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6.04亿元,增长24%。全年保险赔付额为20.47亿元,增长9.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成果显著。全省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00项,其中新一代银河高性能实时仿真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等原创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药超微饮片的研究和开发步入产业化阶段。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为911家,增长18.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750亿元,增长23.8%。全年专利申请数4857项,增长13.1%,其中授权专利2347项。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个。全省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12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69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3个,科技情报与文献机构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全省地方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7万人,在湘“两院”院士43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办民办二级学院11所;新设零陵、怀化、邵阳学院和湖南城市学院;新增高校校舍面积218.7万平方米。年末全省拥有普通高校60所,招生15.69万人,增长33.8%;在校学生41.94万人,增长26.6%。研究生培养单位15个,招收新生5832人,增长27.5%;在学研究生14147人,增长33.6%。成人高校数24所,招生12.26万人,增长2.7%;在校学生30.18万人,增长18.1%。中等专业学校113所,招生8.27万人,增长15.8%;在校学生22.37万人,减少7.1%。普通中学4712所,在校学生466.91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3.2%,比上年高0.23个百分点。普通小学27243所,在校学生529.4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64%,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16%,上升0.13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里耶秦简出土成为我国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花鼓戏《秋天的花鼓》和《水下村庄》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化新剧目奖,歌剧《沥沥太阳雨》获第三届中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舞蹈《山那边的女人》获全国老年文艺调演金奖。电影《毛泽东在1925》获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电视剧《苍山如海》获第2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提名奖。年末全省艺术表演团体88个,文化馆124个,群众艺术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68个,公共图书馆115个,档案馆199个。
出版发行事业规模扩大。全年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量分别为95915万份、11767万册和28527万册,增长4%、17.1%和20%。
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第三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成功举办。年末全省拥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电视台1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1.7%。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4210个,卫生技术人员19.9万人。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数14.68万张。全省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15万张,增长1.4%。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3.5%,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省运动员共9人次获世界冠军;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7枚,银牌7枚,铜牌7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30枚;有2人10次破4项世界纪录,分别为上年的2倍、5倍和2倍。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33.8%;体育达标学生占全部学生的96%。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全省环保监测站149个,环境监测人员2498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74个,投资额7012.9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071.2平方公里,增长10.3%;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094.4平方公里,增长5.8%。年末全省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6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28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2.51万公顷,增长2.71%。继续加强对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全省工业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在国家控制的12种污染物中,全省有11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全省列入统计观察的2818家工业企业,达标率为100%。出台了《湘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628.5万人,比上年增加32.65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121.12万人,乡村人口4507.38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56‰,下降0.2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4.86‰,下降0.22个千分点。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33.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8.05%,比上年高0.2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8.5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038.44元,增长4.5%;经营净收入235.44元,增长36.2%;转移性收入1573.8元,增长2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74.72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其中交通及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596.04、883.56和343.68元,增长16.8%、23.7%和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增加98.5元,增长4.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2元,增加98.5元,增长4.3%。其中工资性收入914.3元,增加74.2元;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949元,减少24元;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427.8元,增加28.9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74.2元,增加17.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068.74元,增加78.42元,增长3.9%,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03平方米,增加1.16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3.9%,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313.11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125.74万人,增长6.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8.32万人,增长13.3%;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6.61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为141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 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