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全省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57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587亿元,增长10.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54元,增长8.4%。三次产业构成为20.7:39.4:39.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呈小幅下降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11.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下降1.4%,衣着价格下降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1%,其中教育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上涨1.6%。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1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7.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11.7%,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34万人,新安置失业人员22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年初确定的50户大中型企业的建制工作进展顺利,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2001年,我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已发展到1086个,增加31个,城市化水平为30.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3.23亿元,增长4.0%。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700.3万吨,减少2.4%;棉花19万吨,增加20.3%;油料137.39万吨,减少1.4%;烤烟15.11万吨,减少2.8%;茶叶5.84万吨,增长2.0%;水果186.54万吨,增长23.9%。出栏肉猪6257.54万头,增长3.6%;出栏牛137.73万头,增长4.6%;出栏羊569.15万只,增长9.6%;水产品产量140.96万吨,增长5.8%。全年人工造林7.5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75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957.9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3.06亿立方米,立竹14.7亿根,森林覆盖率为52.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显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80.28万公顷,比上年调减22.71万公顷,其中早稻调减15.47万公顷;优质稻面积118.81万公顷,增加15.06万公顷。经济作物中,棉花、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14.94万公顷、4.84万公顷和5.6万公顷,增长2.3%、37.7%和31.9%;蔬菜和果用瓜面积为82.86万公顷和12.89万公顷,分别增长15.0%和22.2%。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5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5.4%。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23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结基地38.6万公顷,年销售收入95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7.5亿元,增长38.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1万处,已完成项目46万处,投入资金29亿元,完成土石方5.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01万公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4平方公里,解决了53.72万人、47.9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358万千瓦,增长6.7%。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呈快速增长态势。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2.8亿元,年末贫困人口110万人,比上年减少20万人。全省农村整体进入小康,共计有65个县(市、区)达到小康标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7.93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 225.55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392.38亿元,增长13.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增长 12.0%,集体工业增长15.6%,股份合作制工业增长15.8%,股份制工业增长14.7%。
工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2001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2.3亿元,增长38.6%。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472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214.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11.6%。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 2496.02万吨,比上年增长6.0%;成品钢材389.01万吨,增长29.6%;十种有色金属89.76万吨,增长8.7%;发电量384.35亿千瓦小时,增长8.5%;化肥146.11万吨,减少0.7%;化学农药4.91万吨,增长6.8%;汽车2.05万辆,增长16.5%;彩色显象管448.65万只,增长20.9%。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6%;亏损企业亏损额30.11亿元,下降14.2%;企业亏损面为30.4%,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59亿元,增长71.6%;亏损额24.95亿元,下降11.5%;亏损面37.3%,下降8.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0.5亿元,增长10.8%。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亿元,增长23.2%;税金总额16.88亿元,增长54.7%。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0646个,减少3.8%,其中投标承包11299个,减少1.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16.7万平方米,减少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83.2万平方米,减少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9.27亿元,增长13.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798.42亿元,增长16.6%;集体和个人投资410.85亿元,增长7.6%。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76.71亿元,增长18.0%;更新改造投资198.29亿元,增长13.2%;房地产开发投资106.32亿元,增长42.1%。地方项目投资573.61亿元,增长37.0%;中央项目投资224.81亿元,下降9.4%。年内新开工项目4830个,增长14.6%;年内竣工项目4208个,增长2.2%。
投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农业、电力、交通邮电、社会服务、卫生体育、科技等行业投资444.99亿元,占55.7%。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5.71亿元,增长26.1%;交通投资152.17亿元,增长18.5%;社会服务业投资94.48亿元,增长93.0%;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7.31亿元,增长140.9%;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79亿元,增长24.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7.7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26个,完成投资27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 比上年净增10亿元。全部和单项投产项目均已建成。京珠国道主干线耒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益阳电厂2台机组投产发电;株六铁路复线和武广铁路电气化建成通车;永连公路一期工程99公里已完成;湘江流域环境治理常德污水厂投产;湖南移动GSM六期扫尾和七期扩容全面完成年度计划、联通CDMA网络建设已经开通;上瑞高速公路湖南段——潭邵线进展顺利。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机组62.1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25.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527.86公里;长途电缆6154延长公里,程控交换机233.89万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2161信道;新扩建万吨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6万吨,新建公路710.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5.37公里,改建公路1869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37.6万吨,城市污水日处理量4.75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05.2公里,扩建面积464.46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2001年,在国家连续两次增加公务员工资和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市800.06亿元,增长12.7%,农村(县及县以下)711.01亿元,增长8.6%。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85.14亿元,增长11.3%;餐饮业161.08亿元,增长15.4%;其他行业364.85亿元,增长7.3%。分经济类型是,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04.85亿元,增长2.0%;非公有经济1106.22亿元,增长14.3%。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1年,全省亿元市场101家,商品成交额466亿元,占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54.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2001年,我省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30家,零售额20亿元,增长2.4倍。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省对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7.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 其中出口17.54亿美元,增长6.1%;进口10.04亿美元,增长16.9%。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3.84亿美元,增长15.2%;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7亿美元,下降12.6%。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13.44亿美元,增长0.1%;外商投资企业2.13亿美元,增长16.3%;集体企业1.28亿美元,增长44.1%;私营企业0.69亿美元,增长77.9%。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3.38亿美元,增长8.4%;纺织品及服装3.1亿美元,增长17.4%;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1.29亿美元,下降14.9%;烟花、爆竹0.85亿美元,增长4.0%。
利用外资再创新绩。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3.31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外资11.87亿美元,增长7.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亿美元,增长18.8%。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的合同金额2.7亿美元,增长44.3%;营业额2.65亿美元,增长91.4%。
国内国际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985.06万人次,增长7.2%,国内旅游收入188.09亿元,增长44.1%;接待入境旅游者50.46万人次,增长11.1%;国际旅游创汇2.7亿美元,增长22.2%。实现旅游总收入210亿元,比上年增长41.4%,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01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132.2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其中,铁路运输674.62亿吨公里,增长6.7%;公路运输316.03亿吨公里,增长6.1%;水运141.22亿吨公里,减少1.8%;民航0.12亿吨公里,增长9.1%。旅客周转量760.80亿人公里,增长5.1%。其中,铁路411.07亿人公里,增长4.3%;公路337.90亿人公里,增长6.1%;水运3.23亿人公里,减少9.0%;民航8.6亿人公里,增长5.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7.77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758.5万户,增长10.9%。电话普及率1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移动电话、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410.38万户,增长73.6%;互联网用户107.2万户,增长88.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342.91亿元,比年初增加471.5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873.89亿元,增加111.1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3.73亿元,增加311.8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87.92亿元,比年初增加389.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98.73亿元,增加193.5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87.52亿元,增加157.51亿元。贷款投放趋向集中,年内工业贷款新增39.6亿元,农业贷款新增36.66亿元,基本建设贷款新增107.6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6.23亿元,增加27.56亿元。但中小企业和农村居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好转。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6.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3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9.86亿元,分别增长16.9%和22.1%。全年赔付额18.54亿元,增长67.9%。其中财产险赔付7.92亿元,寿险赔付10.62亿元,分别增长10.0%和176.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湘进程加快,科研成果显著。长沙软件园列入国家软件园基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由国家授牌。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008项,其中“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锑新工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等11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基于通用系统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应用”、“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一体化技术与装备”、“高强度超强结合力型泡沫镍”等15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06亿元,创利税92.38亿元,分别增长21.2%和20.0%。高新技术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有70家,过10亿元的有12家。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三种专利申请4292项,增长4.3%;三种专利批准数2401项。 科技事业进一步繁荣。全省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开发机构321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74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3个,科技情报与文献机构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全省地方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8万人,在湘“两院”院士达到41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新批准设置了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等6所普通高校民办学院。年末全省拥有普通高校61所,全年招生11.73万人,在校学生33.1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3%、16.1%和30.9%。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招收新生4575人,在学研究生10589人,招生数和在学数分别增长31.7%和37.0%。成人高校数26所,招生11.94万人,在校学生25.25万人,招生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长26.4%和34.0%。中等专业学校125所,招生7.14万人,增长12.3%;在校学生24.09万人,减少6.7%。普通中学4695所,在校学生425.59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3.0%,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3.4%,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普通小学29340所,在校学生601.2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54%,上升0.13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艺术不断繁荣。2001年,湖南日报和长沙晚报两个报业集团相继组建,全年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量分别为90102.12万份、9796.98万册和24851.11万册,广播影视业加快发展。2001年末,全省拥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电视台1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7%,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1.6%。文化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花鼓戏《秋天的花鼓》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舞蹈诗《扎花女》获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金奖、演出金奖,影片《毛泽东在1925》荣获第21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1个,文化馆125个,群众艺术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66个,公共图书馆115个,档案馆199个。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进步。2001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4205个,卫生技术人员19.9万人。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4.62万张,比上年增长1.9%。全省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2.12万张,比上年增长3.2%。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3个,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1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4枚,银牌21.5枚,铜牌26.5枚。在第九届全运会上,我省共获得金牌19.5枚,居全国第7位。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33.5%;体育达标学生占全部学生的96.0%。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2001年,全省共建立了环保监测站129个,现有环境监测人员2107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31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2.71亿元,增长14.0%。建成烟尘控制区157个,比上年增长25.6%;环境噪声达标区126个,增长61.5%。年末全省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68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26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0.3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烟尘控制区面积495.2平方千米;噪声达标区面积267.7平方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27.3%、52.1%和54.0%,比上年提高9.2、1.6 和1.9 个百分点。洞庭湖综合治理取得成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通过三年的平垸行洪,湖区面积有所扩大,蓄洪能力有所增强。但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人口
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595.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1.52 万人,乡村人口4564.33万人。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8‰,回升了0.3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5.1‰,回升了0.42个千分点。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1年,我省0-14岁人口为1404.2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3%;15-64岁人口为4679.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2.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老年人口比上年增加22.31万人,我省人口老龄化特征更加明显。
十三、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80.56元,增长9.0%,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支出6925.54元,增长7.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城市居民的消费正明显地向住、行、通信、教育、旅游等新的增长点转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46.22元,增长6.3%。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消费及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分别为20.0%、67.6%、19.9%和21.6%。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增加105.71元,增长4.9%,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增加102.3元,增长4.7%。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840.11元,增加50.37元;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972.97元,增加34.41元;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398.87元,增加8.33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52.76元,增加12.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990.33元,增加47.83元,增长2.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2001年,我省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5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1年,随着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52.12万人,减少0.97%;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147.98万人,增长8.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55万人,增长2.5%;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1万人,增长175.7 %;至2001年11月底止,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48.22万人,增长82.3%;参加大病统筹的职工人数141.38万人,增长110.5%。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