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河南省统计局
(2006年2月23日)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原崛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535.20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是10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3.0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39.3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2.83亿元,增长12.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1236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3∶48.9∶31.8变化为17.5∶52.6∶29.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1%,涨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各月环比升降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内。生产领域价格涨幅稳步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分别比上年回落4.1个、7.4个和3.5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省就业人员5653.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01.1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6.5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67万人,其中“4050”人员17.86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全部出中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
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地经济呈现普遍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全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达到59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7250.71亿元,增长16.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35个扩权县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6%, 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个别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3730.12万亩,比上年增加275.01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582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7.6%,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贡献。油料、棉花、蔬菜、水果产量均稳步增加。全省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增长7.2%,禽蛋产量增长8.0%,牛奶产量增长39.6%。林业保持平稳发展。全省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27.0万亩、经济林58.5万亩。渔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增长21.0%。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3.8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3.96万亩;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93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农用拖拉机309.53万台, 增长5.8%;农用运输车202.26万辆,增长4.1%;农村用电量172.15亿千瓦小时,增长9.2%;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万公里,改善提高通油路和水泥路行政村5800个;解决了重污染地区965个村15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49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8.23亿元,增长23.3%。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4%。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副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畜肉制品产量比上年增长24.4%;速冻米面食品增长41.0%;电解铝、氧化铝和铝材产量分别增长20.7%、31.8%和59.0%。高技术产业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06.71亿元,增长16.4%。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439.91亿元,增长37.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4.6%,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1.8%,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1004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利润总额667.95亿元,增长64.5%。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盈利,其中煤炭、石油、建材、农副食品加工、有色和食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实现利润345.24亿元,对全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主导力量。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60亿元,增长18.0%;实现税金总额34亿元,增长2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城镇投资3528.29亿元,增长44.9%;农村投资850.40亿元,增长28.0%。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城镇施工项目13493个,比上年增加4148个;投资规模7138.40亿元,增长35.9%。15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0亿元,增长23.6%。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少林寺至洛阳高速公路、商亳高速公路、鹤壁电厂二期2*30万千瓦、伊川电力2*30万千瓦、新乡化纤三期年产1万吨粘胶长丝、洛阳炼油厂年产18万吨聚酯等40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或部分工程竣工投产;济东高速长垣段、郑煤赵家寨矿、安彩集团年产400万平方米液晶玻璃、郑州到西安客运专线、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3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运行平稳。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88.52亿元,比上年增长50.1%。施工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在建的商品房屋施工面积4902.98万平方米,增长24.4%,其中商品住宅3895.44万平方米,增长17.9%。市场供需两旺。全省商品房屋竣工面积1370.94万平方米,增长20.8%;商品房销售面积1655.88万平方米,增长56.9%。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59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69.12万吨,天然气开采1.7亿立方米;新增公路里程19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0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58.1万千瓦;日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05.21亿元,增长16.8%;县的消费品零售额657.42亿元,增长12.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5.80亿元,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80.42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497.51亿元,增长16.3%;其他行业零售额80.49亿元,增长4.1%。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汽车、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等住、行、娱乐类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95.0%、139.9%、28.7%和57.8%。数码相机、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轿车等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商品销售量分别增长201.1%、56.8%、34.1%和 79.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7.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出口总额51.01亿美元,增长22.1%;进口总额26.35亿美元,增长8.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31亿美元和9.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30.3%。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2个;合同外资金额23.52亿美元,增长14.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0亿美元,增长40.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6.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完成营业额4.99亿美元,增长84.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8.6%。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年末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865公里,新增29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9506公里,新增37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8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282.2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8%。旅客周转量1000.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5%。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1.81亿元,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529.96亿元,增长28.0%。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万门,比上年末增加5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864万户,增加24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13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15万户,增加42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7.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7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万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05.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4%;旅游总收入800.2亿元,增长26.4%。其中,接待国际游客60.05万人次,增长33.4%;接待国内游客10045万人次,增长25.4%。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89处,星级酒店425个,旅行社874家。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个。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0003.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38.7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88.55亿元,增长15.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434.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88.16亿元,下降2.7%;中长期贷款余额2736.63亿元,增长10.0%。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274.92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47.3亿元,增长5.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9.71亿元,增长16.2%。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8家,上市股票39只,其中A股32只,H股5只。全年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4.3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561.05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省保费收入2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76.65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38.1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0.44亿元,人身险赔付17.7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80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安排资金11.6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012.1万人次,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居全国前列,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65%和98.21%,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8.0%以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全年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25.30万人,入学率达97.20%。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在校生达到314.4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6.09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达到188.39万人,城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全省普通高校83所,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高等教育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7个,硕士学位点由257个增加到824个,在校研究生达1.58万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2万人。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2.4亿元。全省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50项。全年申请专利8981件,授权专利374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5.2%和13.0%。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全省共有35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比上年增加15种,数量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省份第一;104种产品荣获“河南名牌产品”称号,41家企业的41种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6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已达21个,居全国第一;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4项,累计达430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9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家;823家企业完成质量体系认证,累计近5000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20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8.78万件。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2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34个。测绘部门编制各类地图及专题数字产品179幅(总印张数180000),专题地图册3000册。“数字河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进程加快。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作品,在各类国家级赛事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程婴救孤》荣获全国第十一届文化大奖第一名,荣登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8个,文化馆191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6个。广播电台18座,中、 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36%。电视台18座,教育台1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16%,有线电视用户476.17万户,生产故事影片2部。全年出版报纸18.6亿份,杂志1亿册,图书2.7亿册。综合档案馆17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3.05万卷(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活动,确定了“河南文化遗产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考古发掘100余项,获得了重大发现。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所市级传染病医院、18所市级紧急救援中心和108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在25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1118万人,参合率73.2%。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45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4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3个;病床床位21.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0.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8万人,注册护士7.6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4个,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658人。农村共有乡(镇)卫生院2080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8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各项重大比赛中,河南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3个,亚洲冠军5个,全国冠军61个。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河南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7枚、铜牌18.5枚、总分985.75分,金牌、奖牌数和总分均居全国第11位,金牌总数位居中西部省市首位。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和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第九批39个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实施;新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新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个;实施了全省国民体质监测,测定人数近2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出生人口112万人,出生率11.55‰;死亡人口61万人,死亡率6.30‰;全年净增人口5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5‰。全省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65%;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7.9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38.02元,实际增长11.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0.58元,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1.57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4%,分别比上年下降0.8个和3.2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574.14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341.4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3.98万人,比上年增加34.35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619.8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94.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681.90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640.97万人,比上年增加50.78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488.3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52.62万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53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9.05万人。农村低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工作,48.8万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6.26万张,收养4.63万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3448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43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5.7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995.7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04起,比上年下降10.3%;造成死亡人数4604人,下降15.8%;造成受伤人数22844人,下降7.2%;事故直接财产损失10681.51万元,减少14.1%。
十二、资源与环境
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全省常用耕地面积10801.77万亩,连续7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保持了耕地数量的基本稳定。退耕还林面积150.35万亩。
水资源供求关系趋紧。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6.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410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797.7毫米。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6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74种;已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58种,水气矿产2种。
地表水质状况总体稳定。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475.2公里,比上年增加0.1%;Ⅳ类水质河段长319公里,增加1.4%;Ⅴ类水质河段长556.6公里,增加1.4%;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628.6公里,减少2.9%。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7.0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中,空气质量级别为良的城市有11个,7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无中、重污染的城市。全省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4个,达标面积1592.2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12.4%。建成烟尘控制区247个,面积达2204.5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21.6%。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0.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0.07万亩,长江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34.3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330.39万亩。年末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2个;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48.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全省共有森林公园8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6个。
注:
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地区生产总值、 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