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70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00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3550.47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46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7.8:31.3变化为17.6:50.5:31.9。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居住价格总水平上升2.3%。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5.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7.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3.8%。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76.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全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自然灾害给灾区造成严重损失,增加了因灾返贫和需要救助的人口,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夏粮获得较好收成,但由于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秋季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3569.47万吨,比上年减产15.2%;夏粮总产量2336.40万吨,增长2.1%;秋粮总产量1233.07万吨,减产35.8%。油料总产量309.91万吨,减产26.3%;棉花总产量37.67万吨,减产50.8%。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两个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2.0%和38.0%,小麦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奶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肉类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定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0.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9%。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53.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8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84千公顷。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603.60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521.00万吨,增长5.6%;禽蛋产量326.20万吨,增长8.0%;牛奶产量49.60万吨,增长37.8%;水产品产量39.10万吨,增长8.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953.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农用拖拉机267.67万台,比上年增长4.1%,农用运输车179.32万辆,比上年增长9.4%;农村用电量144.5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75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90.10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增加值275.56亿元,增长18.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77.35亿元,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15.13亿元,增长21.3%。轻工业增加值5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重工业增加值1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小麦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继续发展。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食品制造业增长2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26.8%,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38.8%和21.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1.5%,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4.0%,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20.5%,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增长22.4%;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5.63%,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7%;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0%。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20.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52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利润总额2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06.71亿元,增长65.3%。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5%。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实现税金22.00亿元,增长29.9%。
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产7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580.04亿元,增长37.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318.91亿元,增长14.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06.59亿元,增长15.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974.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更新改造投资364.86亿元,增长56.1%;房地产开发投资185.56亿元,增长34.1%。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工业投资6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全年完成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6个,比上年增加55个,完成投资364.50亿元,增长100.4%。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其中,能源工业投资94.99亿元,增长58.1%;原材料工业投资108.58亿元,增长1.4倍;轻纺工业投资59.23亿元,增长50.7%;机械电子工业投资27.33亿元,增长88.8%。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6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26.02亿元,增长67.0%;交通运输业投资301.67亿元,增长19.2%;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138.76亿元,增长70.5%;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89.97亿元,增长45.2%;电力工业投资167.03亿元,增长63.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驻马店至信阳、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乡化纤万吨粘胶长丝、安彩华林年产10万吨聚乙烯管材管件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等项目竣工;西气东输主干线工程全线贯通;安阳、新乡、驻马店、信阳、濮阳等市的污水处理工程和平顶山市垃圾处理工程陆续建成;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病房楼等项目投入使用;商丘至周口等高速公路、安阳信益年产600万套彩色纯平玻壳、河南艺术中心等项目已经开工。
商品房产销同步增长。全年商品住宅投资1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商品房销售面积851.09万平方米,增长27.9%,其中住宅784.04万平方米,增长29.0%。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982.8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2%。建成投产项目368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3.4%。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749.71万平方米,竣工率36.6%。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42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88万吨,天然气开采2亿立方米;新、改建等级公路20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7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87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74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73万千瓦,新增22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04万千伏安,22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6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49705个;新增医院病床6000张。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34.76亿元,增长12.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91.65亿元,增长9.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09.72亿元,增长10.4%;餐饮业零售额343.11亿元,增长14.9%;其他行业零售额73.58亿元,增长5.1%。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各类商品销售量增长显著。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销售比上年增长132.7%,汽车类销售增长41.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11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968.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其中批发业增长12.0%,零售业增长12.3%;流通费用率7.3%,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4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7.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出口总额29.80亿美元,增长40.6%;进口总额17.36亿美元,增长60.0%。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上年增长39.8%。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28.2%,对日本出口增长44.6%,对欧盟出口增长48.2%,对东盟出口增长22.7%,对韩国出口增长44.1%,对俄罗斯出口增长60.3%,对非洲出口增长100.1%。
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324个,比上年增长11.7%;合同外资金额18.26亿美元,增长79.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1亿美元,增长24.3%。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继续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3.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增长25.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833.3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1%。其中,铁路1404.76亿吨公里,增长8.6%;公路405.20亿吨公里,增长1.6%;航空0.12亿吨公里,增长7.5%;水运23.22亿吨公里,增长51%。旅客周转量783.83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6.2%。其中,铁路423.00亿人公里,下降3.3%;公路350.02亿人公里,下降10.3%;航空10.61亿人公里,增长10.9%;水运0.19亿人公里,下降29.0%。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88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2.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48.90万门,比上年增长3.5%;固定电话用户1364.6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59.9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604.70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072.60万户,新增用户335.20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4.1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6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94.9万户,比上年实际增长22.4%。
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国际国内旅行社592家,比上年增加81家;星级宾馆350个,比上年增加40个;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224家,比上年增加51家。受“非典”影响,我省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8.8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4.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63亿美元,下降56.6%;接待国内旅游者5052.44万人次,下降1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1.78亿元,下降16.5%。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27.48亿元,增长1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19.09亿元,增长17.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25.08亿元,增长9.6%;中长期贷款余额1871.53亿元,增长28.1%。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贷款主要投向基本建设、工业、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年末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8.1%、18.3%、18.0%和41.0%。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00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87.6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84.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3家,上市股票34只,其中A股31只,H股3只。全年新上市公司3家。全年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28.87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330亿元。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166.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94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40.80亿元。全年赔付额28.0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4.00亿元,人寿险赔付额14.0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省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2处,招收研究生3818人,比上年增加1111人;在学研究生8465人,增加2152人。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1所,增加6所;招生19万人,增加2.4万人;在校学生55.7万人,增加8.9万人。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4所,招生12万人,在校学生30.6万人。18-22周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4.1%。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95.4万人,在校学生247.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888所,招生53.8万人,增加2.8万人,在校学生146.4万人,增加20.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41.7万人,在校学生100.7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学生604.9万人。全省小学在校学生1058.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538.1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14.6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6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65万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73.0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52项。申请专利5261件,授权专利2961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668份,成交金额19.27亿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9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3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367个,比上年增长17.5%。全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20个。新制定地方标准33项。新建计量标准112项。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种。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3个,卫星云图接受站点13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22个。年末全省地质环境检测站27个。测绘部门完成省级基础测绘多尺度数字化地形图6000幅,出版各类地图30万张。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1个,文化馆187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5个。广播电台19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5%。电视台1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0%,有线电视用户344.2万户,生产故事影片2部。全年出版报纸15.7亿份,杂志1.2亿册,图书3.4亿册。全省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7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96.41万卷(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33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00个;病床床位19.9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9.0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9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7万人,注册护士7.04万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1个,卫生技术人员1.49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64个,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00个,床位4.9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44万人,扩建传染病病床4866张,购置紧急救援车辆118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9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40个;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夺得金牌8枚。农村体育、社区体育逐步展开,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得到较好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监测的18个省辖市建成区中,有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的27.8%;有6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占33.3%。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55个,达标面积982.1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8.7%。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60个,面积达1397.2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3.3%。
地表水质有所改善。省辖海河、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省辖四大流域83个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中,有38.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7.2%的断面为Ⅳ类水质,下降2.4个百分点;7.2%的断面为V类水质,上升3.6个百分点;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断面的比例为47.0%,下降4.8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8个;全省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9.11万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2.9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全省出生人口116.6万人,出生率12.1‰;死亡人口62.3万人,死亡率6.46‰;全年自然增加人口54.3万人,自然增长率5.64‰。年末全省总人口96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30万人,占27.2%;乡村人口7037万人,占72.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4%,老年人口达到712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26.1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41.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28.33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35.68元,比上年增加19.9元,增长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8.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453.03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560.0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80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7.7万人;580.05万职工和171.01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40.92万职工和125.93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62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9万张,收养4.28万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90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85个。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4299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
3.公报中河南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1: 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 别 |
2003年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6 |
城市 |
101.7 |
农村 |
101.4 |
食品 |
104.7 |
粮食 |
103.5 |
肉禽及其制品 |
105.0 |
蛋类 |
98.0 |
水产品 |
98.4 |
鲜菜 |
129.5 |
在外用餐 |
100.7 |
烟酒及用品 |
100.3 |
衣着 |
98.0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7.7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2.5 |
交通和通信 |
99.2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9.4 |
居住 |
102.3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1.3 |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 |
101.9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105.0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107.8 |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103.8 |
附表2: 2003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3年 |
比上年增长(±%) |
|
|
主要农产品产量 |
|
|
|
|
粮食 |
万吨 |
3569.47 |
-15.2 |
|
夏粮 |
万吨 |
2336.40 |
2.1 |
|
秋粮 |
万吨 |
1233.07 |
-35.8 |
|
油料 |
万吨 |
309.91 |
-26.3 |
|
花生 |
万吨 |
228.24 |
-32.1 |
|
油菜籽 |
万吨 |
69.80 |
24.6 |
|
芝麻 |
万吨 |
10.97 |
-60.3 |
|
棉花 |
万吨 |
37.67 |
-50.8 |
|
黄红麻 |
万吨 |
3.08 |
-41.0 |
|
烤烟 |
万吨 |
21.74 |
-20.2 |
|
茶叶 |
万吨 |
1.05 |
7.1 |
|
蔬菜 |
万吨 |
4456.08 |
-4.8 |
|
水果 |
万吨 |
430.38 |
0.8 |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603.60 |
5.9 |
|
#猪牛羊肉 |
万吨 |
521.00 |
5.6 |
|
禽蛋产量 |
万吨 |
326.20 |
8.0 |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39.10 |
8.0 |
|
工业产品产量 |
|
|
|
|
纱 |
万吨 |
86.43 |
6.3 |
|
布 |
亿米 |
12.7 |
-2.5 |
|
化纤 |
万吨 |
37.4 |
5.6 |
|
饮料酒 |
万吨 |
137.99 |
0.4 |
|
畜肉制品 |
万吨 |
70.81 |
51.7 |
|
味精 |
万吨 |
14.32 |
-6.8 |
|
卷烟 |
万箱 |
285.51 |
1.0 |
|
彩色电视机 |
万台 |
158.37 |
25.9 |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145.91 |
13.4 |
|
能源生产总量 |
万吨标准煤 |
9595.95 |
16.8 |
|
原煤 |
万吨 |
11871.01 |
19.7 |
|
原油 |
万吨 |
547.57 |
-3.6 |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1025.1 |
12.7 |
|
钢 |
万吨 |
851.75 |
26.7 |
|
钢材 |
万吨 |
744.68 |
25.5 |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198.52 |
36.7 |
|
铝 |
万吨 |
136 |
34.9 |
|
水泥 |
万吨 |
4723 |
5.4 |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2978.22 |
2.0 |
|
硫酸 |
万吨 |
91.83 |
11.0 |
|
纯碱 |
万吨 |
96.52 |
31.3 |
|
化肥 |
万吨 |
307.73 |
-0.2 |
|
汽车 |
辆 |
27687 |
73.7 |
|
大中型拖拉机 |
台 |
10947 |
54.7 |
|
小型拖拉机 |
万台 |
50.76 |
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