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河 北 省 统 计 局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两大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6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5.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071.3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3937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51.8:33.3调整为13.8:52.3:33.9。人均生产总值16894元,比上年增长12.4%。
物价总体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7%。价格变动结构性特征明显。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涨幅分别为3.2%和4.5%,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0%,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3.6和2.0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0.2%。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 标 |
全 省 |
|
|
|
城 市 |
农 村 |
|
||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
1.7 |
1.7 |
1.7 |
|
食品 |
3.2 |
3.7 |
2.5 |
|
粮食 |
3.0 |
2.8 |
3.3 |
|
肉禽及其制品 |
-4.2 |
-4.9 |
-3.5 |
|
蛋类 |
-5.4 |
-5.1 |
-5.7 |
|
水产品 |
1.7 |
2.1 |
1.0 |
|
鲜菜 |
12.0 |
11.9 |
12.3 |
|
烟酒及用品 |
0.6 |
0.3 |
0.8 |
|
衣着 |
-0.1 |
0.5 |
-1.1 |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0.3 |
持平 |
-0.6 |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0.3 |
-0.2 |
1.1 |
|
交通和通讯 |
0.5 |
-0.2 |
1.3 |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持平 |
-0.1 |
0.2 |
|
居住 |
4.5 |
4.2 |
4.8 |
|
|
|
|
|
|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6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09.2万人,增加3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比上年末降低0.09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达5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8%;实缴税金568.7亿元,增长22.8%,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6.5%,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趋向协调,“一线”“南厢” 发展较快,“北厢”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节能降耗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9.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粮食单产290.7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量2702.8万吨,增长4.0%,是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棉花生产出现较大转机,播种面积6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7%;总产量62.8万吨,由2005年下降转为增长8.8%。油料播种面积53.8万公顷,减少3.8%;总产量150.3万吨,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112.3万公顷,增长1.6%;总产量6646.8万吨,增长2.8%。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606.4万吨、465.1万吨和407.6万吨,分别增长5.0%、1.3%和19.8%。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08.0万吨,增长9.1%。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 标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2702.8 |
4.0 |
油料 |
150.3 |
-1.6 |
棉花 |
62.8 |
8.8 |
蔬菜 |
6646.8 |
2.8 |
其中:设施蔬菜 |
1292.9 |
1.7 |
鲜果 |
1453.1 |
3.9 |
其中:园林水果 |
968.5 |
5.5 |
肉类 |
606.4 |
5.0 |
其中:猪牛羊肉 |
486.5 |
5.2 |
禽蛋 |
465.1 |
1.3 |
牛奶 |
407.6 |
19.8 |
水产品产量 |
108.0 |
9.1 |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提高2.4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7.0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5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7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79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实际机耕面积达476.9万公顷,占年末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1.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当年机械播种面积535.5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1.0%,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262.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29.9%,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388.2亿千瓦,增长1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453.4亿元,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16.0亿元,增长19.8%。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工业增加值 |
3816.0 |
19.8 |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1298.0 |
13.1 |
其中:集体企业 |
169.2 |
18.7 |
股份制企业 |
2230.0 |
23.1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
626.2 |
25.8 |
其中:轻工业 |
851.9 |
20.5 |
重工业 |
2964.1 |
19.7 |
其中:大中型企业 |
2393.5 |
17.1 |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8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253.0亿元,增长16.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00.7亿元,增长3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05.0亿元,增长31.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48.7亿元,增长33.1%。多数行业盈利水平提高。在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利润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54.8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34.9亿元,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70.3亿元。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得到强化,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强劲。钢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石油化工、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0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87.1%。产品结构调整优化,钢材板带比达53.9%,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原材料、能源等优势产品增长较快,钢材产量增长32.3%,平板玻璃增长16.6%;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呈现快速增长,汽车产量增长39.3%,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增长23.7%,光通信设备增长1.3倍,复印机械增长45.3%。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21.2%。
表4 2006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纱 |
万吨 |
86.4 |
24.5 |
布 |
亿米 |
28.2 |
24.3 |
软饮料 |
万吨 |
184.0 |
12.7 |
乳制品 |
万吨 |
212.4 |
33.3 |
原煤 |
万吨 |
7927.7 |
-0.2 |
发电量(全部工业) |
亿千瓦小时 |
1461.0 |
9.1 |
生铁 |
万吨 |
8250.1 |
19.7 |
粗钢 |
万吨 |
9096.3 |
20.7 |
钢材 |
万吨 |
8467.1 |
32.3 |
水泥 |
万吨 |
8492.7 |
10.6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5808.4 |
16.6 |
化肥(折纯) |
万吨 |
210.5 |
1.3 |
汽车 |
万辆 |
26.8 |
39.3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7333.5 |
22.8 |
彩色照像胶卷 |
万平方米 |
79.0 |
-43.1 |
化学药品原药 |
万吨 |
55.0 |
38.7 |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17.9亿元,比上年增长7.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12177万平方米,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5417万平方米,下降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30.6亿元,增长33.9%,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农村投资1068.8亿元,增长28.5%。
表5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名 称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5499.4 |
32.8 |
# 城镇投资 |
4430.6 |
33.9 |
# 建设项目投资 |
3950.6 |
35.5 |
房地产投资 |
480.0 |
22.6 |
农村投资 |
1068.8 |
28.5 |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三次产业投资较快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1.7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78.1亿元,增长3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70.8亿元,增长28.9%。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完成投资390.5亿元,增长21.1%,增速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3312.1亿元,增长41.9%。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大项目支撑作用强劲,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233个,比上年增加222个;完成投资1949.5亿元,增长24.3%,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完成投资99亿元,增长1.3倍。上安电厂三期、西柏坡电厂三期、石家庄环城公路、冀东油田、迁曹铁路、唐钢130万吨冷轧、唐山中厚板材120万吨项目、秦皇岛热电厂三期、首秦宽厚板配套技改二期、河北国华黄骅发电厂一期、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保沧高速、邯钢集团新区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397.4亿元,增长15.1%。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城市零售额1612.1亿元,增长16.6%;农村零售额1785.3亿元,增长13.7%。假日消费和婚庆消费拉动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419.4亿元,增长20%;批发零售贸易业保持平稳增长,实现零售额2913.1亿元,增长14.6%。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9.0%,汽车类增长38.7%,文化用品类增长34.9%,粮油类增长33.3%,金银珠宝类增长3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8%,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27.3%。
各类商品市场较快发展。年末全省各类商品市场达4195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47个;实现市场成交额3670.3亿元,增长10.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总值完成1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128.3亿美元,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21.4%,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8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1.5%和1.1倍。初级产品出口得到抑制,出口额19.3亿美元,下降0.7%。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表6 2006年全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名 称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进出口总值 |
185.3 |
15.3 |
# 进口总值 |
56.9 |
10.6 |
出口总值 |
128.3 |
17.5 |
#初级产品 |
19.3 |
-0.7 |
工业制成品 |
109.1 |
21.4 |
#一般贸易 |
108.7 |
16.3 |
加工贸易 |
17.5 |
20.3 |
#亚洲 |
61.6 |
22.7 |
日本 |
12.1 |
0.3 |
韩国 |
13.3 |
14.8 |
非洲 |
5.9 |
42.3 |
拉丁美洲 |
4.2 |
55.6 |
欧洲 |
33.2 |
-6.4 |
欧盟 |
23.9 |
38.7 |
北美洲 |
21.9 |
42.5 |
美国 |
18.8 |
40.1 |
大洋洲 |
1.4 |
14.4 |
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4.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0.1亿美元,增长5.3%。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到位外资增长8.3%,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达86.2%。新批合同446个,合同外资额1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0.5%。
表7 2006年全省利用外资情况
名 称 |
单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23.8 |
4.6 |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 |
亿美元 |
20.1 |
5.3 |
新批三资企业合同 |
|
|
|
项目数 |
个 |
446 |
-22.7 |
合同总金额 |
亿美元 |
32.9 |
-39.6 |
合同外资额 |
亿美元 |
15.1 |
-40.5 |
期末实有三资企业 |
个 |
3987 |
5.2 |
历年累计投产企业 |
个 |
1876 |
3.1 |
其中:当年投产企业 |
个 |
84 |
-15.2 |
对内开放成效明显。全年引进省外技术4966项,比上年增长3.4%;引进资金690.1亿元,增长26.9%;引进人才4.7万人,增长4.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加强。全省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68份,合同总金额17.6亿美元,增长59.1%;完成营业额8.3亿美元,增长44.4%;外派人数9053人次,增长5.6%。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5159.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1068.6亿人公里,增长8.0%。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达3.4亿吨,增长23.6%。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43778公里(包括村路),其中高速公路2329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19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953公里,总里程达125590公里。
表8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指 标 |
单位 |
绝对量 |
比上年增长(%) |
货物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5159.3 |
8.6 |
其中:铁路 |
亿吨公里 |
2331.1 |
9.9 |
公路 |
亿吨公里 |
748.9 |
8.3 |
旅客周转量 |
亿人公里 |
1068.6 |
8.0 |
其中:铁路 |
亿人公里 |
552.5 |
9.5 |
公路 |
亿人公里 |
516.1 |
6.3 |
港口吞吐量 |
亿吨 |
3.4 |
23.6 |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6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邮政业务量30.4亿元,增长21.2%;电信业务量611.2亿元,增长21.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53万门,比上年末增加976.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57.2万户,新增29.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05.2万户,增加58.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652万户,减少28.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88.8万户,年末达到2251.0万户。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390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8.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2.9部/百人。宽带网用户达191.8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游客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旅游外汇收入2.4亿美元,增长16.2%;接待国内游客9052.8万人次,增长12.2%,创收470.8亿元,增长15.8%。旅游业总收入490.2亿元,增长15.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部财政收入达1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0.2亿元,增长20.3%。财政支出1171.4亿元,增长19.6%。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51.6亿元,比年初增加178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11.9亿元,比年初增加996.7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456.2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保费收入2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71.2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9.1亿元,分别增长17.7%、16.2%和16.6%。各项赔款和给付52.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1.4亿元,增长21.2%;寿险赔付13.8亿元,增长67.1%;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付7.2亿元,增长14.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平稳发展。研究生招生7712人,增长16.9%,在学研究生20088人,增长27.3%。普通高等学校88所,招生31.0万人,比上年增长23.7%,在校学生86.3万人,增长11.5%。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3.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80.6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47.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70.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9.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幼儿园在园幼儿133.6万人。
表9 2006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指标 |
学校数(个) |
招生数(万人) |
在校生数(万人) |
毕业生数(万人) |
普通高等学校 |
88 |
31.0 |
86.3 |
22.1 |
中等专业学校 |
428 |
17.0 |
43.3 |
12.2 |
普通中学 |
4464 |
157.2 |
480.6 |
178.1 |
职业中学 |
299 |
20.9 |
47.6 |
11.8 |
技工学校 |
160 |
5.9 |
13.0 |
3.8 |
小学 |
19162 |
80.1 |
470.3 |
108.6 |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投入增加,全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9.4亿元,增长17.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9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9万人,增长3.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210家。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2项,其中在建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34项,新增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12项。科技成果显著,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132项,其中国际领先的43项,国际先进的379项,国内领先的1073项,国内先进的390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7220件,授权量413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5.2%。技术市场活跃。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72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53.0%。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3个,完成对1914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5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78万台(件)。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8个。有地震台站28个,地震遥测台网2个。测绘部门审核地图26件。全省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站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7个,文化馆162个,公共图书馆156个,博物馆46个,档案馆205个。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电视台1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5座。有线电视用户540.6万户。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6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5%。电视剧产量9部。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8.6亿份,各类杂志4214万册,图书1.7亿册。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建设,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33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39个;卫生技术人员19.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7万人,护师、护士5.3万人;床位17.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6.4万张。拥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0个,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83个,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乡镇卫生院1965个,床位3.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8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9%,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3万人。已有117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深入,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获金牌38枚,银牌44枚,铜牌30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省总人口达到689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8.1万人,出生率为12.82‰;死亡人口45.3万人,死亡率为6.59‰;净增人口47.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23‰,比上年提高0.14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万元台阶,达10304.6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800元,达3801.8 元,比上年增长9.2%,增加320.2元,增加额连续三年保持在300元以上。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保持了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3.5元,增长9.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3元,增长15.2%。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8平方米,增长1.3%;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9.1平方米,增长2.7%。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5.9万人,比上年增加53.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57.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5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470.8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47.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达551.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达196.0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省154.3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66.5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达7.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5.0万人。城镇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达657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2个。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实有耕地总资源63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88.3万公顷,减少10.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6万公顷,生态退耕3.8万公顷。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6.2千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25%。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265人,比上年下降17.3%。亿元GDP死亡人数为0.37人,下降26%;工矿商贸企业10万职工死亡人数为2.11人,下降36.8%;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338人,下降66.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65人,下降14.4%。
注:1、本公报2006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