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委九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步伐,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为薄弱;工业发展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所抬头,电力等能源供需紧张矛盾再次显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44.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是自198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9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7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9%、42.5%和35.6%,“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稳固。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3600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434.96美元。
二、农业
农业在克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全省粮食产量为1104.31万吨,比上年增长6.8%,实现恢复性增长;由于遭受自然灾害以及种植面积调减,部分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烤烟产量为28.75万吨,比上年下降6.1%,油菜籽产量为64.0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1.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3%,脱毒马铃薯为1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6%,药材为1.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5.9%。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万吨 |
1104.31 |
6.8 |
烤烟 |
万吨 |
28.75 |
-6.1 |
油菜籽 |
万吨 |
64.04 |
-0.1 |
花生 |
万吨 |
7.47 |
0.1 |
甘蔗 |
万吨 |
75.69 |
2.3 |
蔬菜 |
万吨 |
712.2 |
6.7 |
水果 |
万吨 |
73.48 |
7.3 |
茶叶 |
万吨 |
1.85 |
6.5 |
药材 |
万吨 |
2.71 |
36.0 |
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势头较好。全省肉类总产量为156.33万吨,比上年增长7.8%;牛奶产量为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6%;禽蛋产量为9.12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年水产品产量为8万吨,比上年增长7.2%。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6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60万亩,荒山造林306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主要林产品产量有增有减,油桐籽产量为8.99万吨,比上年减少7.2%;油茶籽产量为0.93万吨,比上年减少3.9%;生漆产量为0.12万吨,比上年增长0.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8万公顷;新建沼气池9.7万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9.5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45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势明显,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6.7亿元,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10.2%。
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生产实现增长的有34个,特别是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制药、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强。原煤、发电量、水泥、铝、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增长势头强劲,增幅均在16%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卷烟 |
万箱 |
183.19 |
6.8 |
白酒 |
万吨 |
15.04 |
14.1 |
焦炭 |
万吨 |
258.75 |
54.6 |
原煤(全社会口径) |
万吨 |
7816.22 |
48.4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636.6 |
16.3 |
铁 |
万吨 |
182.83 |
-2.6 |
钢 |
万吨 |
206.1 |
7.6 |
钢材 |
万吨 |
192.97 |
6.2 |
铁合金 |
万吨 |
100.14 |
41.6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55.41 |
20.3 |
磷矿石 |
万吨 |
783.68 |
12.2 |
水泥 |
万吨 |
1329.5 |
18.3 |
轮胎外胎 |
万条 |
301.56 |
10.3 |
化肥(折纯) |
万吨 |
186.89 |
18.7 |
中成药 |
万吨 |
2.1 |
31.3 |
彩色电视机 |
万部 |
42.69 |
32.4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50.39 |
19.4 |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5,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8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25亿元,比上年增长85.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在全部建筑业中,具有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实现税金总额7.33亿元,比上年增长5.5%。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2514.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9%;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9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总量再上新台阶,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8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他投资完成1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9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9.2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安顺电厂(二期)2台机组、黔北电厂2台机组、纳雍电厂2台机组、引子渡3台机组和乌江渡水电站扩建2台机组共11台第一批“西电东送”电源项目投入生产;镇宁至水城、关岭至兴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新建公路1634.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2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69.37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77.2万千伏安。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71.95亿元,增长1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186.81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餐饮业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15.8%;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3%;其它行业增长4.4%。
住房、汽车、通信等逐步形成消费热点。销售商品房面积434.1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为53.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3.7%。
价格总体水平回升。受大米、植物油脂、肉类、鲜菜、干鲜瓜果等农产品和医疗保健服务、水、电、燃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由降转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由于化肥、幼禽家畜、大牲畜、农药器械、农用机油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1%。
在消费、投资等因素的拉动下,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
随着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及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全省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3%,土地交易价格上升0.3%,房屋租赁涨价1.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进口完成3.96亿美元,增长58.8%;出口完成5.88亿美元,增长33.2%。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所突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0.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倍。
旅游业发展受到非典疫情影响,旅游人数出现下降。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835.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6%;接待境外旅游人数7.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6.2%,其中外国人2.4万人次,下降71.6%,港、澳、台同胞5.3万人次,下降63.1%。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铁路、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518.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民航货邮吞吐量为3.29万吨,比上年增长7.5%。客运有所下降,铁路、公路、水运完成旅客周转量242.2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6%。
邮政业务量进一步增加,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5.5亿元,比上年增长9.9%。电信业继续迅猛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总量为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2.6万户,比上年增长1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40.6万户,增长13.6%,乡村电话用户92万户,增长28.6%;移动电话用户上升到331.1万户,比上年增加84.4万户,增长34.8%;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7.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增至63.6万户,比上年增长1.1倍。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49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支出为3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6%。财政支出有序安排,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保障,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等支出增长较大。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9.8%,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11.5%。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17.38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98.62亿元,比年初增加345.6亿元,同比多增133.1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12.84亿元,比年初增加153.87亿元,同比多增36.33亿元。贷款投入力度加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26.9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14.04亿元,比年初增加309.87亿元,同比多增121.5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82亿元,比年初增加226.86亿元,同比多增115.79亿元。
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股票交易额为449.7亿元,年末股票资金开户数为19.68万户,比上年增加0.37万户。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省保险部门保费收入为2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8亿元,增长9.5%;寿险保费收入16.81亿元,增长23.2%。全年保险赔付金额为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64亿元,增长16.7%;寿险赔付金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实现“普九”的县(市、区)达到57个,比上年增加15个,“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5.1%,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年末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为476.87万人,比上年下降1.5%,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2%,与上年持平。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继续增加,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达到201.3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8.3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22%。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校招生数为5.3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在校学生达到14.94万人,比上年增长21.8%。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新增博士点3个、硕士点41个;研究生招生1500人,比上年增长66.7%;在学研究生3000人,比上年增长50%;毕业研究生400人,比上年增长33.3%。成人教育加快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毕业人数为3.83万人,比上年增长66.5%。
科技投入力度有所加大,科技进步总体水平提高。全年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8.9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9亿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55.29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全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3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专利申请1245件,比上年下降0.9%,其中授权专利719件,增长16.7%,技术合同成交额1.79亿元。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的成绩。年末全省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3个,完成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的企业数为4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比上年增长24.7%。新制定地方标准14个,修改地方标准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个,文化馆83个,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90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0.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电视台10座,有线电视用户270.82万户,比上年增长10.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档案馆9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1.95万卷。全年报纸出版量为3.42亿份,杂志出版量为0.1亿册,图书出版量为1.2亿册。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703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万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99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达到3.87万人,增长4.6%,注册护士2.35万人,增长3.5%。全省有乡镇卫生院1452个,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3.5%。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没有发生1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以抗击非典疫情为契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开工建设24个疾病防治中心,对6所贫困县医院、59所乡镇医院和12所妇幼保健院进行了改扩建。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相继开工和建成一批重点体育设施项目。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环保监测的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5个,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4个,未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3个;建成烟尘控制区79个,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267.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9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02.6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全省已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5个,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12个。自然保护区增至1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3.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4%,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
十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68.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47.6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6.58台,比上年增长42.9%;空调4.04台,增长25.5%;移动电话78.13部,增长34.2%。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继续改善。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4.6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7%,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85.1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摩托车、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为9.64辆、39.2台、24.29部,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5.7%、67.4%。
十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7.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两个确保”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工作迈上新台阶。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8.49万人,比上年下降0.2%,其中离退休人员47.95万人,增长6.9%;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34.97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的比例达到100%。有42.51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上年增长25.5%。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27.9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3万人。全省有71.5%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25.37万人,比上年增长32.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为1.38万张,比上年下降17.6%;收养人数为8642人,比上年下降6.2%。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有4873个,比上年增长23%,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增长50.6%。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直接接受社会捐赠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十四、人口
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5.9‰,死亡率为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3869.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38万人。
注:(1)自2004年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改称“生产总值”。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