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广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2/21 9:29:00         
  2002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加快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整体形势好于上年,好于预期,是“九五”以来最好的年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3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预期经济增长8%的目标高2.3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最快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1.42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850.08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995.72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6、2.8和0.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2元,比上年增长9.5%。 
     
  市场物价总水平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其中,城市下降1.1%,农村下降0.7%。八大类商品价格呈“一升一平六降”的格局,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升1.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持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工具、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比上年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4%,其中轻工业下降9.4%,重工业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4%;房屋销售和土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2.4%和 3.2%;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区就业人员2589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含农村进城从业人员)640万人。职工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0484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74元,增长18.7%。年末全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5.28万人,比上年减少51.7 %。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3.48万人。通过各种途径使16.25万 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05.34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6.66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产品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工业效益改善的基础仍较脆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较突出;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较困难,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2002年,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油料、烤烟因种植面积调减等原因而减产外,其余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549.38万吨,比上年减少3.6%;油料产量55.99万吨,下降2.2%;烤烟1.11万吨,下降38.9%;甘蔗产量4593.38万吨,实际增长7.8%;水果产量455.78万吨,增长12.2%;蔬菜产量1781.53万吨,增长4.2%;茶叶产量1.96万吨,增长3.7%;蚕茧产量7.43万吨,增长32.7%。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132万亩,比上年调减194万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4115万亩,比上年增加145万亩,其中,甘蔗种植面积1006万亩,增加14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52万亩,增加55万亩;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1∶0.75调整为1∶0.80;名优畜牧水产品养殖较快发展。农产品优质品率进一步提高,其中优质水稻面积比重达64.4%,蔬菜、水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70%。区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7.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7.4%;完成退耕造林面积5.98万公顷,增长319.3%。畜牧、水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29.67万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59.54万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255.15万吨,比上年增长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 88.73万吨,增长5.9%;海水产品产量166.42万吨,增长1.5%。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639.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全年农村用电量31.2亿千瓦小时,增长1.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1.85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8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366.97亿元,增长12.3%,增幅提高3.6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6.18亿元,增长10.2%。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33.43亿元,增长5.6%;集体企业24.76亿元,下降14.7%;股份制企业135.35亿元,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6.9亿元,增长3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9.56亿元,下降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50.14亿元,增长19.8%;重工业增加值216.83亿元,增长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170.81亿元,增长44%。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制糖、汽车、烟草、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水电、铝矿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平果铝业、柳州五菱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资产重组,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继续关闭一批五小企业,新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其中机制糖增长77.5%,卷烟增长8.6%,钢材增长43.1%,水泥增长12.2%,汽车增长21.2%,集成电路增长47.3%,十种有色金属下降16.1%。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好于上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4.1,比上年提高0.7个点;产品销售收入1152.72亿元,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主要工业产品市场价格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盈利水平,盈亏相抵后仍实现利润35.63亿元。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区资质等级在四级及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上缴税金7.12亿元,增长13.2%。全年施工单位工程2384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9267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0%;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845.7万平方米,增长15.4%;房屋竣工面积1277万平方米,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实现新突破。继续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加强投资和项目工作,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建设基金,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800亿元大关,达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61.93亿元,增长18.3%;城乡集体投资55.39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07.92亿元,增长7.2%。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72.41亿元,增长14.8%;更新改造投资105.51亿元,增长21.8%;房地产开发投资74.43亿元,增长33.9%;其他完成投资9.57亿元,增长9.9%。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分行业看,第二产业投资明显增强,完成投资179.44亿元,增长46.5%,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33.64亿元,增长43.9%;机械电子工业投资12.82亿元,增长114%;轻纺工业投资34.57亿元,增长63.8%。第三产业投资374.54亿元,增长12.1%,其中房地产公用服务咨询业投资146.43亿元,增长26%;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28.99亿元,下降4.8%。第一产业由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投入力度减弱,仅完成投资7.94亿元,比上年明显下降。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增长26.9%。开工建设了南宁至友谊关高等级公路、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以及平班水电站、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改等17个自治区重点项目;全部或部分投产了南宁快速环道、广西边境公路、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区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广西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16项自治区重点工程。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平果铝氧化铝二期以及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等续建项目工程进度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全年国债项目完成投资1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56.5%。总投资达20多亿元,共18400多个边境建设大会战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8.1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06.4万千伏安;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38.5公里;新建公路2429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49.1万门。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5.5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全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2.49亿元,增长10.7%;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13.05亿元,增长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88.01亿元,增长9.4%;餐饮业零售额127.64亿元,增长13.2%;制造业零售额53.45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零售额156.44亿元,增长6.2%。分商品看,汽车、通讯器材、建筑及装璜材料、化妆品、文化办公用品等销售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90.2%、66.7%、76.8%、28.5%、37%,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品的增长水平,成为市场消费热点。 
     
  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1-11月,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9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批发业增长1.2%,零售业增长10.4%;商品销售利润16.14亿元,增长32.7%;毛利率10.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费用率10.1%,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亿元,增长3.4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贸易企业扭亏为盈,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亏损0.21亿元扭转为盈利1.18亿元;批发业实现利润总额3.86亿元,增长1.9倍。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明显转好。抓住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有所好转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鼓励和扶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着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全区外贸出口摆脱了自2001年初以来下降的局面,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进口9.23亿美元,增长64.2%;出口15.08亿美元,增长22%。从出口企业看,各性质企业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出口9.31亿美元,增长7.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07亿美元,增长26%;集体企业出口1.62亿美元,增长39%。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0.5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46亿美元,分别增长6.6%和31%。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2.94亿美元,增长30.8%;高技术产品出口0.22亿美元,增长71.2%。从出口市场看,除欧盟外,对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1.57亿美元,对日本出口1.21亿美元,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4.42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2.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4.9%、70.7%、41.3%;对拉丁美洲出口0.35 亿美元,对非洲出口0.4亿美元,分别增长15.5%和6.5%;对欧盟出口 2.38亿美元,下降14.7%。在进口中,机电产品进口2.43亿美元,增长5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0.58亿美元,下降0.3%。 
     
  边境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实际利用外资呈恢复性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82项,合同外资额9.69亿美元,增长30.1%;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9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额7.38亿美元,增长25.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85亿美元,增长18.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增长26.2%。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取得新成绩。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5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796万美元,增长6.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2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60.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7%。其中,铁路540.91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218.51亿吨公里,增长3%;水运101.31亿吨公里,增长21.8%。完成货运量3.34亿吨,比上年增长4%,其中铁路0.66亿吨,增长5.1%;公路2.43亿吨,增长2.4%。完成旅客周转量502.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117.1亿人公里,增长0.2%;公路382.7亿人公里,增长2.9%;水运2.7亿人公里,增长2.6%。完成客运量4.59亿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铁路0.22亿人,下降5.5%,公路4.25亿人,增长3.5%;水运0.09亿人,增长12.6%;民航0.04亿人,增长10.2%。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3730万吨,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249万吨,增长14.7%。 
     
  邮电通讯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1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4.6亿元,增长39.2%;邮政业务总量9.4亿元,增长4.9%。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61万门,比上年增长17.2%;固定电话用户达517.2万户,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7.2万户,增长23.3%;乡村电话用户160.1万户,增长28.2%。年末住宅电话用户410.5万户,增长51.5%。电话普及率达到19.4部/百人,比上年增加5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14.3万户,增长52.9%,其中,本年新增135.6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98万户,比上年增长46.5%。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886.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接待外国及港澳台过夜旅游人数130.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其中,外国人63.74万人次,增长17%;港澳台同胞66.37万人次,下降5.1%。全年国内旅游收入 2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4亿美元,增长6.1%。全年出境人数20.08万次,增长19.7%,其中因私出境18.06万人次,增长16.7%。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4.15亿元,比年初增加293.26亿元,增长11.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79.79亿元,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6.6亿元,增长12.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41.07亿元,比年初增加215.57亿元,增长12.5%。其中,短期贷款1006.08亿元,增长7.7%;中长期贷款803.94亿元,增长17.3%;个人消费贷款162亿元,增长55.4%。 
     
  证券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区A股上市公司已达19家。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达382.97亿元。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5.85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75亿元,增长10.8%;寿险保费收入29.74亿元,增长60.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68亿元,增长13.6%。全年赔付额12.04亿元,比上年下降17.9%。其中,财产险赔付6.66亿元,增长5.7%;寿险赔付3.81亿元,下降45.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1.57亿元,增长1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科技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8.13万人;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0.2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0.17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0.71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显著。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430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91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66项,软科学成果23项;专利申请量1925件,授权专利1054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05项,合同成交金额4.44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到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392家,比上年增加61家。桂林、南宁、柳州、北海四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252.4亿元,利税21.58亿元,工业总产值216.7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9%、26%和27%。 
     
  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6所,比上年增加6所;招生6.85万人,在校生18.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22.9%。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招收研究生0.18万人,比上年增长13.5%;在校(学)研究生0.40万人,增长31.5%。成人高校10所,招生7.03万人,增长17.6%;在校生17.33万人,增长29.7%。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514所,招生14.58万人,比上年增长26.3%;在校生37.23万人,增长 6.6%。普通高中516所,招生20.6万人,比上年增长20.3%;在校生51.58万人,增长18.3%。初中2375所,招生90.01万人,在校生249.62万人。普通小学16070所,招生80.15万人,在校生510.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0.24万人,在校生1.4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9.7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一批作品获国家级奖项。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至年末,全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7个,公共图书馆96个(不含乡镇部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0个,博物馆42个,档案馆10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0.2万卷(件)。全年报纸出版6.8亿份,各类杂志出版0.55亿册,图书出版2.62亿册(张)。全区共有电视台15座,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1.5%和86.7%。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积极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逐步建立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健全,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进一步改善,村设医疗点的覆盖率达98%;常规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扩大,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大,食品卫生、化妆品、公共场所等卫生监督合格率稳中有升。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国际重大比赛上,我区体育健儿共获得世界冠军5个。1人1次1项创亚洲纪录。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牌50枚,银牌87枚,铜牌81枚。体育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650万立方米/日,增长4.2%;污水处理能力430万立方米/日,增长8.5%;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为38%和69%。城市燃气普及率达58.4%,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城市道路长度为4300公里,增长8.8%。公共交通运营车辆3350辆,增长8.2%。新建了一批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城市公共绿地面积3964公顷,增长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增长6.3%。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15个,总投资0.42亿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绩。到年末全区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68个,比上年增加6个,面积达850.7平方公里,增长21.8%;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53个,面积达371.5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稳定。在监测点中,达到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分别为40.7%、25.9%、7.4%和14.8%;劣四类海水水质比例为11.1%。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全区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6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8.6万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单位7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2年全区出生人口6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3‰;死亡人口30万人,死亡率为6.3‰;全年净增人口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比上年下降0.7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总人口4822万人,增长0.7%。其中,城镇人口1365万人,占总人口28.3%;乡村人口3457万人,占总人口71.7%。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21万人,占52.3%;女性人口2301万人,占47.7%。0—14岁人口1204万人,占总人口24.9%;15—64岁人口3258万人,占67.6%;65岁及以上人口360万人,占7.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15元,比上年增长9.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人均消费性支出5413元,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增长3.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86元,增长8.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7%和51.9%。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476.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005.01万平方米,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9平方米,增加0.8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15.53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0.22万人,比上年增长66.2%。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93.68万人,增长1.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数63.48万人,增长8.1%;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1万人,增长21.8%。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98.1%。全区有62.3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至年末,全区各类福利院床位2.31万张,比上年末增长28.3%;福利院收养人数1.5万人,增长40%。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1亿元,比上年增长76.1%。接受社会捐赠0.14亿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