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奋发努力,把握机遇,以发展助申奥,以申奥促发展,继续扩大需求,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形势较为严峻,结构调整和扩大需求工作任重道远。
一、 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00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3060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1063.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1660.9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3%、37.8%和58.9%。
经济增长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由上年的2.7个百分点下降为0.3个百分点。
宏观景气:宏观景气继续提升。2001年综合景气指数37,处于适度区间上部,为近几年的最高值。企业景气走势平稳,根据对全市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六大行业共628家企业的景气调查资料,2001年四季度景气指数为116.54。由于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诸多机遇,消费者和投资商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进一步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10.04,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内外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房地产投资完成783.8亿元 ,增长50.1%,增长速度高于全市3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6.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3%。住宅投资528.3亿元,增长41.8%。6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年末开复工项目57个,其中14个项目基本建成。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5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0%。非国有单位投资增势强劲,非国有内资企业和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投资777.9亿元,增长46.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住、行”消费增长快。全年实现个人住宅销售额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商品房销售额的79.6%。汽车类零售额63.5亿元,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4.8亿元,同比增长22.7%和80.6%。假日经济为消费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放七天长假的1月、5月和10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39.3亿元、135.7亿元和138.9亿元,高于其他月份7亿元左右。
外贸出口克服世界经济不利影响仍保持一定规模。全市海关出口总额为117.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地方企业出口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地方企业出口的59.8%,主要是电子及通信产品。
市场价格: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1%,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0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为9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5.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4%,比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原材料和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0.5%,提高0.4个百分点。
增长质量: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45445元/人,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12845元/人,增长4.1%;第二产业52400元/人,增长15.6%;第三产业48196元/人,增长12.8%。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增值税增长28.4%、营业税增长21.7%、企业所得税增长45.8%、个人所得税增长41.0%。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200公里,比上年增长3%。年内有京开高速公路等高速路、四环路等城市快速路、广安大街等城市主干路开通,为提高通行能力,全年新建和改建快速放射线、快速联络线12条、80余公里,优化渠化258处道口。
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18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0.7%,空气中二氧化硫比上年下降9.9%,二氧化氮与上年持平。控制扬尘,全市冲刷道路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为改善能源结构,城近郊区1902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用量达到1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7%。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36万平方米,新增电采暖面积300万平方米,推广使用低硫煤700万吨。控制机动车污染,全市有43万辆车取得绿色环保标志,约占轻型车辆的50%。清洁燃料公交车增加到4000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2%;年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1%。市区、平原地区、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本年绿化隔离带完成2927公顷。年末,城近郊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8.2 %。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达到1.3万辆,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达到6.5万辆,其中近6000辆出租车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全年新辟公共电汽车线路54条,调整延长线路98条。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44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7%,其中公共电汽车运送乘客39.4亿人次,占89.5%;地铁4.6亿人次,占10.5%;出租汽车客运量6.3亿人次。
公用事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继续发展。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67.1万吨。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8亿吨,其中生活用水5.3亿吨;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年末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168.9万户,占全市燃气总户数的55%。
三、主要行业
农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214.1亿元,增长9.7%。养殖业比重上升,全年养殖业产值11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为320.7万亩,调减幅度为30.7%;各类经济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27.6%上升到35%。全年粮食产量为104.9万吨,亩产327.19公斤,提高4.9%。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提高,肉类、蔬菜、牛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8%、6.9%、41.6%。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高新技术比重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现价)。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2%,比上年提高1.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电子与信息产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17.6%,比重69.3%。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好于上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7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3.5%,比上年提高5.4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利税总额260.6亿元,增长9.7%。
建筑业: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增加值21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提高7.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7.8%。全市建筑施工面积891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1%;竣工面积319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全市拥有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685个,占全市建筑企业的36.2%。全市建筑企业房屋竣工面积优良品率达53.3%。年末,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分别达到10028元/人和6千瓦/人。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490元/人,比上年提高19.7%。实现利润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货运总量30544.3万吨,比上年下降0.4%。其中,铁路运输2499.6万吨,下降4.3%;公路运输28007万吨,基本持平;民用航空运输37.7万吨,增长8.6%。全年旅客发送量219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铁路4732.5万人次,增长6.1%;公路16165.1万人次,增长24.3%;民用航空1089.4万人次,增长17.3%。北京空港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4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进入亚洲最繁忙空港行列。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发展速度提高。全年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7.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订销报纸13.6亿份,下降7.3%;发送函件5.1亿件,下降11.7%;收寄特快专递990.66万件,比上年增长2.1%。年末全市公众网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725万门,比上年增长19.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9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4 %和71.4%。全市公众网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6线/百人,其中市区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8线/百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7.2%。
商业:贸易流通量继续扩大。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社会商品购进总值3033亿元,增长8.1%;商品销售总值3302亿元,增长1.3%。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实现销售收入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实现利润40亿元,增长6.8%。连锁商业快速发展。到年末,连锁企业115家,商业零售额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9%,高于全市商业平均增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上购物也有发展。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年末,北京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23.4亿元,当年新增2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贷款余额7202.9亿元,新增1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77.9亿元,现金支出10459.7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18.2亿元。
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2亿元,增长19.7%;人身险保费收入102.7亿元,增长80%。
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2596.5亿元,比上年下降12.9%;其中股票成交额5339.6亿元,下降41.56%。年末,全市累计上市企业64家,当年上市企业6家,通过证券市场融资195亿元。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房地产企业全年购置土地面积147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倍;完成开发土地面积216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倍。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596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07.4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12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9%;其中销售商品住宅1127.5万平方米,增长25.5%。房地产实现销售额6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住宅销售额531.7亿元,增长29.9%。
四、 对外经贸
外贸进出口: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51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进口总值为397.5亿美元。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134.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进口85.3亿美元,增长21.4%。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服务贸易领域继续拓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2.1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86亿美元。年末在外人数3494人。
旅游:入境旅游略增,国内旅游繁荣。受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影响,主要客源国游客减少,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8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创汇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旅游收入8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市宾馆饭店接待宾客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年末,全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554家,其中星级饭店506家,客房数达到9.3万间,比上年末增加0.9万间。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实际利用外资 40.1亿美元,增幅为33.2%,其中客商直接投资17.7亿美元,下降28.1%,对外借款17.1亿美元,增长2.5倍。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149个,比上年增长0.1%;签约合同外资33.1亿美元,增长15.0%。
开发区:开发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已达30多家。年末,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14489家,其中投产企业11204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共实现总产值15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现价);实现总收入2497.8亿元,增长24.5%;上缴税费116.2亿元,增长35.4%。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6亿元。
中关村“一区五园”科技园区继续高速发展。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9000多家,完成增加值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39.8%(现价);上缴税费92.1亿元,增长49.5%。园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增强。年内完成园区内改扩建道路7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实行“一站式”办公的园区服务中心年内运行,市、区两级38个单位进中心办公。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努力发挥科技优势,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为3353个,其中科研院所373个;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共有科学家与工程师20.6万人。全年投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6.7%。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R&D)15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全市科技活动单位申请专利2846件,发表科技论文74807篇。
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年末,全市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47家,比上年增加22家;在孵企业及项目1110家,比上年增加47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全年北京地区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
教育:坚持三个面向,加速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为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普通高等院校调整为61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1.6万人,比上年增长17%;在校学生34万人,增长20.4%。全年招收研究生3.2万人,增长20.7%;毕业研究生1.5万人,增长15.1%。
区域性联合办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高中学校289所,比上年减少13所,在校学生19.4万人,比上年增加8.5%;初中学校502所,比上年增加44所,在校学生52.6万人,增长2.6%。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时期。中等专业学校67所,比上年减少了41所,在校学生为11.8万人,减少1.4%。技工学校 68 所,比上年减少51所,在校学生人数为5.6万人,比上年减少31.7%。
成人教育发展良好。成人高校调整为41所。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3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在校学生31.5万人,增长20.9%。
文化: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2001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万余场,其中涉外演出3000多场。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有《宰相刘罗锅(第二本)》、《想变蜜蜂的孩子》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事。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一批重大演出。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8个;公共图书馆26个;档案馆20个;各类行业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开始兴起,博物馆已达110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50部。
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个系列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89小时。北京电视台与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后,资源得到合理调整,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57小时。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177.7万户,全市46%的居民可以收看到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0种,平均期印数3343万份,分别比上年减少3%和5%;出版的杂志达到2352种,平均期印数5909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减少3.4%;全市出版图书55130种,总印数91006万册(张),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减少19.7%。
文物保护: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古都风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2001年市级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147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区县自筹配套资金6亿元。目前有皇城根遗址公园等15项工程完工,在施项目达44项。国务院2001年7月批准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北京的潭柘寺、孚王府、景山、白云观、司马台长城等18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地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
卫生: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969个,床位7.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与上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07个,床位增加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25人。全市已认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889家、定点药店64家。全市常住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01/10万,比上年下降2.24%;新生儿死亡率已降至3.7‰。
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6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43.7%,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总计1294个,2001年新增1130个,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近3000个。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到96.26%以上。年内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
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年末,全市有专业体育运动员910人,比上年增加76人。全市举办国际、国内体育竞赛62项次,市级竞技系列(奥运会项目)35项次,群体系列138项次。全市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的运动员1917人次,获得奖牌119.5枚,其中金牌45枚,银牌36枚。第九届全运会上,北京代表团有531名参加比赛,夺得奖牌72.5枚,荣获奖牌第四和团体总分第五名。
年内成功举办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来自一百六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七千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本次大赛。本次大赛参赛国家和地区以及参赛人数均创下了大运会的历史纪录,本届大运会是规模最大的一届世界大学生体育盛会。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全市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共有1383.3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增长1.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1‰,人口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与上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1个千分点。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120.5万人。
就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20 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72.4万人、203万人和344.6万人。全市职工人数397万人,比上年下降0.2%。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8%,处于调控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69.49%,下岗职工再就业率75.91%。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统人数净增20.7万人,彻底扭转了缴费人数负增长的局面;全市参统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全市已有216.6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大额医疗互补制度,原大病统筹范围的企业和职工基本实现了新老制度的转换,并加快了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步伐,覆盖范围达到147.6万人。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40 元,比上年增长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8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923元, 比上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9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872元,比上年增长8.7%。
居民储蓄: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储蓄余额3536.3亿元,比年初增加613.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53.9亿元,比年初增加590.6亿元。
居民住房: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
附1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价增加值计算。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不含居民住宅销售额。
5、科学技术统计数字为2000年北京市科技资源清查数字。
6、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附2 2001年经济发展统计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1年 | 2001年为2000年%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亿元 | 1593.5 | 110.4 |
吃 | 亿元 | 460.0 | 112.1 |
穿 | 亿元 | 193.1 | 111.6 |
用 | 亿元 | 884.8 | 109.1 |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04.9 | 72.8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522.9 | 106.9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65.2 | 115.8 |
鲜蛋总产量 | 万吨 | 15.6 | 97.5 |
牛奶总产量 | 万吨 | 42.9 | 141.6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7.4 | 98.7 |
出栏猪 | 万头 | 453.1 | 109.0 |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
成品钢材 | 万吨 | 727.3 | 104.1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132.6 | 98.2 |
供热量 | 万百万千焦 | 3233 | 97.4 |
液化石油气 | 万吨 | 39.7 | 99.4 |
化肥(折纯) | 万吨 | 3.8 | 56.9 |
水泥 | 万吨 | 809.0 | 104.8 |
乙烯 | 万吨 | 54.3 | 82.9 |
汽车 | 万辆 | 14.3 | 114.8 |
彩色显象管 | 万只 | 571.4 | 106.9 |
显示器 | 万部 | 258.5 | 126.0 |
移动通信设备 | 万部(信道) | 2359.6 | 166.0 |
微型计算机 | 万部 | 339.7 | 124.9 |
移动电话机 | 万部 | 2163.4 | 139.6 |
程控交换机 | 万线 | 1359.0 | 152.2 |
饮料酒 | 万吨 | 135.8 | 101.9 |
乳制品 | 吨 | 37364 | 224.9 |
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北京地区): | |||
货物运输量 | 万吨 | 30544.3 | 99.6 |
铁路 | 万吨 | 2499.6 | 95.7 |
公路 | 万吨 | 28007.0 | 100.0 |
民航 | 万吨 | 37.7 | 108.6 |
旅客运输量 | 万人次 | 21987.0 | 119.5 |
铁路 | 万人次 | 4732.5 | 106.1 |
公路 | 万人次 | 16165.1 | 124.3 |
民航 | 万人次 | 1089.4 | 117.3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 103.1 | ||
食品 | 101.5 | ||
烟酒及用品 | 101.5 | ||
衣着 | 100.4 |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97.0 |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98.7 | ||
交通和通讯 | 100.8 |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14.2 | ||
居住 | 104.2 | ||
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每百户): | |||
空调器 | 台 | 89.7 | 128.9 |
淋浴热水器 | 个 | 78.1 | 105.0 |
彩电 | 台 | 148.9 | 102.3 |
电冰箱 | 台 | 106.6 | 99.3 |
洗衣机 | 台 | 102.2 | 99.4 |
家用电脑 | 台 | 45.3 | 141.1 |
微波炉 | 台 | 67.6 | 115.8 |
脱排油烟机 | 台 | 70.4 | 103.7 |
电炊具 | 台 | 114.2 | 109.8 |